徐以骅 主编 :《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论丛》之十四
段世磊 著:《耶稣会在东方的教育活动研究(1549-1650)》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段世磊,男,哲学博士,驿城人。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获得法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目前已在《学术月刊》、《世界宗教研究》、《基督教学术》、《北京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课题各一项。主要从事日本哲学、东西文化交流史、日本宗教与中日关系等方向的研究。
目录
丛书总序/1
序言/1
导言/1
一、选题依据与问题研究/1
二、资料与研究现状/12
三、文章结构/17
第一章 十六世纪耶稣会教育与反宗教改革运动/20
一、依纳爵·罗耀拉与人文主义教育/20
二、反宗教改革教学法/32
三、对异端书籍的打压/39
本章小结/42
第二章耶稣会教育机构在东方的建立/44
一、印度果阿的耶稣会教育机构/44
二、有马、安土的神学校/55
三、府内学院/72
四、澳门圣保禄学院/95
本章小结/119
第三章 东方耶稣会教育机构的课程与师生/121
一、日本耶稣会教育机构中的课程设置/121
二、日本耶稣会教育机构中的师生/143
三、日本耶稣会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157
四、澳门圣保禄学院中的日本师生/165
本章小结/174
第四章 欧洲教育思想在东方的传播/177
一、活字印刷术与基督教版书籍/177
二、基督教版书籍中”意志“的译词/184
三、基督教版书籍中”魔鬼“的译词/190
四、巴鼻庵与《妙贞问答》/194
本章小结/199
第五章 西学文本在亚洲的传布——以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为例/201
一、基督教版书籍中的亚里士多德《论灵魂》/202
二、《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和自然哲学小品讲义要纲》/206
三、利玛窦《天主实义》与巴鼻庵《妙贞问答》/210
四、毕方济《灵言蠡勺》与李星湖《遯窝西学辨》/216
本章小结/224
第六章 礼仪之争——印度和日本的经验/226
一、偶像崇拜:”伦理神学“与”良心问题“/227
二、鲁比诺辩驳书的内容构成/230
三、是否允许中国信徒帮助或参与偶像崇拜活动?/236
四、辩驳书中的孔子崇拜、祖先崇拜与城隍崇拜/239
本章小结/248
结论/250
参考文献/259
附录:主要译名对照表/276
序言
徐以骅
徐以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主任、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大陆的中国基督宗教史就研究视域而言,存在着若干缺口。其中比较明显的,一是“纵向缺口”,即只着眼于国际差会或教会的在华活动,而忽视其在派遣国或来源地的历史,“不问源头只顾源流”;二是“横向缺口”,即把对研究范围局限在中国本土,缺乏比较视角,只关注本国而忽视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性趋势,甚至有某种“中国例外论”的倾向;三是“当代缺口”,即把研究的时间范围设在1949年前,使1949年后的中国基督宗教史几乎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这在中国天主教史研究领域尤为如此。
不过近年来,上述对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的这些时空上的限制,正在被一一打破,而段世磊博士《耶稣会在东方的教育活动研究(1549-1650)——以印度、日本和中国澳门为中心的考察》,就是晚近体现这些新趋势的一部力作。在作者的博士生导师戚印平教授的指导、尤其在戚教授的论著《澳门圣保罗学院研究》《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和《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等的引领下,段博士对日本、印度和中国澳门这三个耶稣会远东传教布局的“重要据点”印度、日本和中国澳门尤其是三地的教育事业作了详尽的个案考察,从而较大地改善了我们关于耶稣会早期传教史的知识结构,扩充了对在华耶稣会“史前史”的研究。如果说,戚印平教授等对远东耶稣会早期史的研究是大叙事,那么段博士的这部专著就是对远东耶稣会教育事业的小叙事。大小叙事各自独立但相互呼应,共同为还原耶稣会早期远东传教格局的拼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就本书基本框架而言,串联全书的不仅是关于耶稣会在印度、日本和中国澳门据点的三个研究个案,而且还有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关涉耶稣会远东传教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四大问题,即“1.耶稣会在欧洲的教育机构及其特征是什么?2.耶稣会所办之高等教育机构--圣保禄学院,在东方时空上的失联以及耶稣学院的真正属性为何?3.耶稣会所办之神学校在东方,尤其是日本和中国澳门地区的变迁,其与欧洲耶稣会神学校教育机构的异同?4.耶稣会施行教育时编著的西学文本的形成过程,其中呈现出来的东西文化冲突是什么,耶稣会采取了何种策略化解那些针锋相对的观点”。这四个问题,除了第二个问题更具考证性外,基本上还是沿用“传教期许与本土现实之差距”或“东西文化冲突及其回应”的传统且行之有效的论述策略。于是如何处理“三个案四问题”便构成全书叙事的主干,且使本书具有较强的考证性、论辩性和问题意识,其中该书前半部分(第一至第三章)偏重于历史考证,而后半部分(第三至第六章)则偏重于思想史研究。史著通常以某一主题挂帅,本书对主题的提炼似乎可更加简洁些。
本书的另一大贡献,是大量使用了关于耶稣会在远东早期活动史的日文资料。在评价日文资料对这段历史的重要性时本书作者指出:“早期,日本学者翻译了大量耶稣会文献,为之后的专心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海老泽有道、家人敏光、村上直次郎、井手胜美、尾原悟、土井忠生、高濑弘一郎、松田毅一的翻译和研究著作为我们考察耶稣会在东方的教育传教活动打开了一扇窗口,使得中国学者在研究澳门地区的耶稣会教育时,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而是放眼整个东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早期耶稣会史是对多语种、跨档案要求极高的议题。本书作者日文娴熟,粗通葡文,这便使作者在使用中英葡文资料外,还继戚印平教授之后大量使用了有关日文资料和研究文献,打破了国内一些同类研究的语言限制,从而使相关个案及其比较研究成为可能。不过即使日文资料,也不能完全弥补耶稣会远东传教史资料的缺失,从而能够勾勒出“早期耶稣会教会活动的基本轮廓”。由于较多倚重日文资料,本书对耶稣会远东教育事业的阐述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日本为中心的,当然这也进一步说明日本在耶稣会远东传教布局中的中枢地位。
本书作者在加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之前,曾先后就学于河南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复旦大学哲学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和历史系,分获法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是一位在哲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领域均有涉略的多栖型青年学者,因而在中外思想史研究领域游刃有余,并且已在包括《世界宗教研究》、《学术月刊》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其中多篇就以澳门圣保罗学院为研究主题。作为本书作者博士后研究的合作导师,我在研究和管理工作上都得到段博士的诸多帮助,包括《宗教与美国社会》和《基督教学术》两种期刊的编辑、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及维护、中心的宗教领袖口述项目的推行,以及中心的日常管理等。借本书出版之际,本人在此对作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多方面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感谢,并且期待作者在其多年潜心研究的东西文化交流史、日本思想史、日本宗教与中日关系等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2018年11月22日于上海西郊寓所
继续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