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通讯:古伟瀛: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译)文问题

ChineseCS 最新活动评论5,4641字数 790阅读2分38秒阅读模式

讲座通讯:古伟瀛: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译)文问题

11月12日上午,台湾大学教授、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古伟瀛先生应邀在东区文学院308会议室做了题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译)文问题”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历史系肖清和副教授主持,文学院陶飞亚教授、杨卫华副教授以及文学院硕、博士生2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古伟瀛教授曾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马堡大学(1992.6-1992.8)、哈佛燕京学社(1992.8-1993.7)等院校的访问学者,以及日本交流协会的历史研究者。现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讲授史学方法论、中国近代史、英文史著等课程,专治中国近代天主教会史和史学方法。

 

讲座伊始古教授和大家谈到了中西交流史的研究于我们的利基(niche):在面对中西交流史需要如此多的语种以及研究的理论的挑战下,我们对于中文的掌握及敏锐度是我们研究的很大优势,由此又引出今天讲座的主题,即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译)文问题。

 

中国的文字与西方很不同,这是来华西人要进行交流时首先遇上的问题。利玛窦一到中国便写信给友人,提及中文的特殊性。基督宗教传入中国时,最重要的是引入造物主人格神上帝的概念,不过,从谢和耐的研究来看,中国人从古迄今就很难有这种外在的永恒的全能的造物主的概念,因此要铸造出一个名词让中国人了解并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很困难的工作。古教授从天主以及天主堂名称的形成为例为我们阐释了教会名词铸造问题。

 

接着古教授围绕教会史著作的“译文”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探讨,如:西文译为中文:国籍学者的英文翻译问题;译者在外语能力之外的、因疏忽造成的错误;对天主教内的组织、仪式、经文等的误解;以及经文在禁教多年后传唱成为不可理解的“咒语”;学者的误译等 ,并分别给大家举了几个十分有代表性的例子。

 

古教授提出,近年中外交流史的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但是还有许多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此次讲座提出有关教会的辞汇以及翻译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属于语言的大范围,值得吾人深入探讨,使得这个领域更加细致以及深化。

 

讲座尾声,在解疑答惑环节中,古教授与师生一起探讨学术研究中的语言、翻译的重要性,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撰稿人:常凯)

继续阅读
 最后更新:2018-11-14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