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乐婷:《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2015),尚季芳、咸娟娟译

ChineseCS 新书出版评论6,0462字数 2571阅读8分34秒阅读模式

金乐婷:《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2015),尚季芳、咸娟娟译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1月1日)
外文书名: The Call of China's Great North West or Kansu and Beyond
平装: 24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条形码: 9787549008049

编辑推荐

旅途中的礼拜日、终到兰州、人类的战场、“西部的和平”、盛大的酥油花节、藏区边缘的撒拉族、伊斯兰的子民、黎明的曙光、大山的孩子……《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是英国女传教士金乐婷一行在1920年至1923年行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见闻录。

作者简介

作者:(英)金乐婷 译者:尚季芳 译者:咸娟娟

目录

第一章 远离平原
第二章 旅途中的礼拜日
第三章 旅途中的礼拜日(续)
第四章 终到兰州
第五章 东方和西方
第六章 地震
第七章 人类的战场
第八章 遥远的凉州
第九章 出关
第十章 大山的孩子
第十一章 “西部的和平”
第十二章 盛大的酥油花节
第十三章 活佛
第十四章 藏区边缘的撒拉族
第十五章 伊斯兰的子民
第十六章 “如果不是那样…”
第十七章 黎明的曙光
附录
A.闭关修行的西藏僧侣
B.何谓“活佛”?
C.尘世中的“活佛”
D.神秘的“喳嘛呢叭咪畔”
汉英人名对照
汉英地名对照
译后记

序言

近代中国,相较于东南沿海,西北社会的近代化起步迟、阶段性强、程度低。在部分国人的眼里,近代西北是落后、闭塞,甚至是野蛮的代名词。不过,当部分国人对西北冷嘲热讽之时,一群西方传教士却活跃在西北的大街小巷、穷乡僻壤。在他们看来,西北并非不毛之地,“西北是很可爱的一片园地。出产有兰州甘州武山宁夏等地的大米,兰州的冬果梨,宁夏的黄河鲤鱼,青海的冻鱼,天水的肥桃,岷县的蜂蜜、当归,中宁的枸杞,西宁的子羔皮,宁夏的滩羊皮,通渭的毛线,拉卜楞的黄油;还有新疆来的哈密瓜、醉瓜,吐鲁番来的水晶葡萄,使人吃了,乐不思蜀。如果你有汽车,这里还有玉门的汽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南方人到此,只要你购买力强的,生活上并不感觉任何困难。而且天气宜人,雨水甚少,太阳高照。除了冬天较冷以外(可穿大皮衣御寒),春夏秋冬都相当可爱。西北人老实,相处甚易。所用方言为北方普通话,懂国语的人到此,毫无难处”。传教士的描述是理性的,也是真实的。

以今人的后见之明来考量传教士在西北地区的行为.有论者认为传教士是侵略中国的急先锋,诚然,一些传教士深入西北腹地,结交官府,搜集情报,绘制地图,偷运古物等,这都是不法行径,不可饶恕。然而,撇开阶级斗争的历史分析法,从近代化的角度,抑或从全球史观去看待传教士的行为,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教士在西北社会近代化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传教士在西北地区的所作所为.其主要目的是劝导民众入教。接受洗礼。但其执着于创办学校、创办医院、禁绝鸦片、参与赈灾、改良陋俗、引进新科技等行为,促生了西北地区向近代化迈进,这确是不争的事实。对于传教士的魄力和牺牲精神,时人也倍感钦佩,有人撰文指出国人若想开发西北成功,地方官长“当具有传教士之热心及毅力,不辞劳瘁,善为指导”,“更须具有传教士之爱护教徒及牺牲精神,使各安其业,如是方能招致远民,移往垦殖”,“然后奖农事,兴教育,努力于公益建设,西北之繁荣庶几可期”。此虽夸大之语,然何尝不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呢?近现代开发西北的口号和理论甚嚣尘上,无论是外来人员,还是守土长官,大多抱着搜刮地皮的念头,存五日京兆之心。真正深入底层、接地气、体察民众疾苦者并不多,若有传教士走乡串户、埋头苦干的勇气和毅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进而。评价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功与过不必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或帝国主义侵略模式,要弱化“侵华急先锋”的指称。若以全球化史观或从老百姓受益的视角透视传教土的活动轨迹。可看出传教士深入西北地区亦是一种先进文明的进入,它给地方民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和精神冲击,使其获益不少。诚如费正清所言:“十九世纪时,商人们来中国谋求利益。外交官和军人来到中国谋求特权和让步。外国人中间唯有基督教传教士到中国来不是为了获得利益,而是要给予利益;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至少在表面上是为了中国人的利益效劳。”即便是表面上的付出也得到了西北民众的热情欢迎,“每当我们的旅行车队滑进城门或市场内,总会听到喜悦的窃窃私语。旅店老板招待我们犹如上宾……‘瞧,传福音的人又回来了,又回来了.又回来了。’这是我们到达数不尽的旅店时所听到的轻快押韵歌曲。教学、传道、医疗、把好事情与众人分享,我们毫不吝啬地奉献自己”。诚然,正是传教士勤勉和诚恳的工作以及真正的施惠于民,才赢得了民众发自肺腑的激赏。

后记

相比于其他地区,西北地区传教史的研究还非常薄弱,故加大传教士、差会、传教团体、传教事功等史实的挖掘和考量,意义颇为深远。同时以传教士为节点,从不同角度透析近代西北社会的发展演变,则别有一番境界。

《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是金乐婷和其丈夫一行在1920年至1923年进入西北传教过程中的见闻录。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客观记录了当时西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民俗及民族关系等。全书除十七个章节的基本内容之外,外加四个附录的补充资料,文笔从容,记录翔实,是研究20世纪20年代初西北社会的一部颇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在书中,作者以传教士的特殊身份,用他者的眼光与视野,对处于时人眼中的“洪荒之地”——甘肃乃至西北社会,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分析。通过她的笔触,20世纪初期的西北社会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整个西北社会处于边缘状态,停滞不前。农村显得异常贫困,冬日里,衣不蔽体的孩童裸露双足在冰天雪地里晒着太阳。没有希望的生活,让百姓的日子百无聊赖,吸食鸦片成了人们寻求精神慰藉的生存方式之一。妇女没有地位,女孩儿成了家庭的累赘与负担。重男轻女现象通过她们的名字和命运,活脱脱地显现在我们眼前。然而,即使在这黑暗之中,我们依旧可以窥见几许光明。比如兰州繁华的街市,藏区丰富多彩的民俗,以及甘肃百姓的朴实和憨厚,浓郁的地方特色跃然纸上。基督教新教,中国内地会,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进了西北社会。走到了百姓中间。在这里,传教士见闻并经历着那个时代的各种变化,在个人的喜悲中记录着甘肃乃至西北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本书于1923年由中国内地会和伦敦圣教书会在伦敦出版,中译本即依据这一版本。原书插排了十六幅照片.虽不甚清晰,但是珍贵的图像资料,我们选择了其中的十四幅。插入译本。

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始于2012年4月,时至今日,已是两年多的时间。在翻译过程中,咸娟娟同学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她爬梳史料,比勘校对,孜孜以求,不遗余力。感谢甘肃文化出版社的原彦平主任,没有他的策划和鼎力相助,就不会有该书的付梓。在当下学术著作出版繁难的情势下,他毅然担纲本书的责任编辑,不厌其烦审订译文,修改书稿文句,力求尽善尽美。编辑鲁小娜、李园也在文字校对方面付出了辛劳,一并致谢。

同时,也感谢那些在该书翻译过程中,为我们提出宝贵建议与意见的老师和朋友们,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深知,由于能力有限,译本难免存在差强人意之处,在此真诚希望众方家能提出宝贵意见,以求匡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我们而言.这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一份责任。能够翻译并最终出版这本书,是我们的期望,更是我们的荣幸。

尚季芳

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4年10月8日

继续阅读
 最后更新:2015-4-28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