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维华:《边缘风景:汉学期刊研究视域中的〈教务杂志〉》(2021)

ChineseCS 新书出版评论644阅读模式

 

书名:《边缘风景:汉学期刊研究视域中的〈教务杂志〉》
丛书:文明互鉴: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丛书
作者:薛维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4月第1版
页数:244
ISBN:978-7-5203-6339-6

薛维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博士,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海外汉学与跨文化交流。

内容简介

本书从汉学期刊研究视角解读《教务杂志》办刊历程,梳理近代汉学知识传播网络,通过期刊文本和数据分析阐释汉学传统嬗变中的传播主体、主题和话语,展现刊物在汉学研究中的独特贡献与价值。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期刊网络
第一节 《教务杂志》汉学知识传播背景
第二节 《教务杂志》办刊出版网络

第二章 汉学主题
第一节 栏目设置与汉学知识
第二节 目录索引与汉学主题

第三章 编撰主体
第一节 办刊宗旨与编撰导向
第二节 作者群体与汉学走向

第四章 传播话语
第一节 文化案例:“风水”研究
第二节 文化分析:话语谱系

余论 所传为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开始关注海外汉学(中国学)。海外汉学(中国学)的存在标志着中国文化和学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事业,对海外汉学的持续研究使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但西方的东方学在西方的学术体系中是一个边缘性的学科,汉学(中国学)更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学术领域。西方的汉学家(中国学家)塑造了一个学术的中国,而这样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的中国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民间不仅仅是由汉学家来完成的。因此,汉学在专业研究的层面上,以及传播层面上的意义都不可忽视。
本书所研究的《教务杂志》(1867-1941)是近代一份颇具影响的刊物,其办刊时间长、传播地域广、参与学者多、影响范围大,积累了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社会民俗等诸多方面丰富的研究素材,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但因为是近代来华传教士所创办,长期以来杂志作为19-20世纪特定历史和用途的研究资源,其汉学贡献反而湮没无闻,缺乏很好的开掘,总体上尚未在汉学研究层面深入展开,现有的一些论述,尚缺乏整体概括。对于《教务杂志》的汉学贡献,也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另外,近代汉学研究也尚未完全从期刊研究的层面上展开,亦乏于传播研究的视角。汉学研究者通常更为关注单个汉学家以及单行本著述的研究,而易忽略对于那些在中国口岸城市出版的具有开拓性的英文期刊的研究。
我本人从21世纪初开始提出以三分段理解汉学史,即“游记汉学时期”“传教士汉学时期”“专业汉学时期”。“游记汉学时期”是西方汉学的萌芽期,可以追溯到元代的马可波罗,甚至可以上推到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此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仅停留在通过旅游和在中国的短暂经历所获得的表面认识上。汉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创立,其基本条件应是西方各国有一些掌握汉语、熟悉中国文献、了解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对于特定历史时期而言,他们就是明清及近代的来华传教士。所以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真正的创立,应该是在“传教士汉学时期”。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以上的分期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它们也不是决然分开的。以法兰西学院设立汉学教授席位为代表,专业汉学在1814年诞生以后,传教士汉学依然很发达。“游记汉学”“传教士汉学”与“专业汉学”相交织,在《教务杂志》这份刊物中得以充分显现,更显现出本书所立意的价值。
当然,《教务杂志》毕竟不是一份专门的汉学刊物。汉学研究是在其刊物宗旨本务的“边缘”发生和成长的,但因为其特有的生命力和价值,显现出别样魅力的“风景”。因此,脱去其宗教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辩证地认识,“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历史地审视《教务杂志》中对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丰富内容,其意义空间是十分广大的。

继续阅读
 
《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2023) 新书出版

《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2023)

目 录 中国哲学研究 米洛什·茨尔年斯基与中国哲学 [ 塞尔维亚] 伊利亚·马里奇 著 洪羽青 译 康德谟著:老子与道家 [ 法] 康德漠 著 胡 迅 译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闵明我评注龙华民《关于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