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周萍萍译)

ChineseCS 新书出版评论353字数 2342阅读7分48秒阅读模式

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周萍萍译)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第1版 (2014年4月1日)
外文书名: Hallerstein,The Last Great Jesuit Astronomer At Beijin
丛书名: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
平装: 20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42645285
条形码: 9787542645289

编辑推荐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刘松龄·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写到,长期以来,耶稣会士一直是现代科技史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致力于耶稣会士学校研究。中欧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为研究带来一种新趋向,而刘松龄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一。但因为刘松龄出生于今天狭小的斯洛文尼亚国,而且该地区资源有限、历史变迁复杂,因此至今尚无刘松龄的传记出版。特此作者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编写了这本刘松龄的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 译者:周萍萍
目录
导言
1家庭
2学习
3赴东方的行程
4北京的数学科学
4.1刘松龄的前辈
4.2刘松龄的同伴
4.2.1葡萄牙传教士
4.2.2法国耶稣会士
4.2.3中国共事者
4.3刘松龄与朝鲜科学家
5刘松龄写回欧洲的信件
5.1寄给卢布尔雅那的妹妹玛丽亚的信件
5.2寄给布鲁塞尔的弟弟维切特的信件
5.3寄往维也纳的信件
5.4与欧洲科学院、天文台的合作
5.4.1柏林和莱比锡
5.4.2圣彼得堡
5.4.2.1与桑切斯的合作
5.4.2.2与耶拉西奇的合作
5.4.2.3与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合作
5.4.3伦敦
5.4.3.1中国观测到的彗星
5.4.3.2麝香鹿
5.4.4巴黎
5.4.5博洛尼亚
5.4.6维也纳:1768年出版的《天文测验》
6北京的科学技术
6.1天体背后隐藏的秘密
6.1.1水星凌日
6.1.2金星凌日
6.1.31761年6月6日的观测
6.1.41769年6月3日的观测
6.1.5金星的其他观测结果
6.2太阳和月亮
6.2.1日食
6.2.2月食
6.2.3月掩木星
6.2.4月球的其他观测结果
6.3天体间的距离
6.3.1木卫
6.3.2在中国观测的恒星
6.3.3北京的哥白尼学说
6.4电、真空和地图
6.4.1电学实验
6.4.2极光
6.4.3中国皇帝的真空泵
6.4.4中国地图
6.5在京的教学工作
6.6耶稣会士与中国军队
7去世与荣誉
7.1去世
7.2荣誉

附录
1刘松龄与钦天监
2刘松龄的天文学著作
2.1在北京出版的著作
2.2在欧洲出版的著作
3刘松龄所处时代关于“礼仪”的解释
3.1中国主要王朝
3.2耶稣会士在京期间的中国皇帝
3.3钦天监监正及继任者
3.4在京葡萄牙修院院长
3.5法国耶稣会修院院长
3.6在朝廷供职的耶稣会士
3.7视察员、日本教区、中国副省
3.8中国耶稣会机构
4北京观象台的仪器
4.1望远镜
4.2浑仪
4.3象限仪(地平纬仪)
4.4时钟
4.5测微器
文献与缩写

译后记

序言

自百余年前中国学术开始现代转型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经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可观成就。学术翻译在其中功不可没,严复的开创之功自不必多说,民国时期译介的西方学术著作更大大促进了汉语学术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学人开眼看世界,知外域除坚船利器外尚有学问典章可资引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又开始了一轮至今势头不衰的引介国外学术著作之浪潮,这对中国知识界学术思想的积累和发展乃至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可谓有目共睹。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同时,中国学者在某些领域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出版了不少重要的论著,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借此如株苗之嫁接,已生成糅合东西学术精义的果实。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企盼着,既有着自身深厚的民族传统为根基、呈现出鲜明的本土问题意识,又吸纳了国际学术界多方面成果的学术研究,将会日益滋长繁荣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西方学术界自身的转型也越来越改变了其传统的学术形态和研究方法,学术史、科学史、考古史、宗教史、性别史、哲学史、艺术史、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日益繁荣。研究方法、手段、内容日新月异,这些领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面貌,也极大地影响了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取向。不同学科的学者出于深化各自专业研究的需要,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以求能开阔视野,进发出学术灵感、思想火花。近年来,我们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日渐增强,合格的学术翻译队伍也日益扩大,同时我们也深信,学术垃圾的泛滥只是当今学术生产面相之一隅,高质量、原创作的学术著作也在当今的学术中坚和默坐书斋的读书种子中不断产生。然囿于种种原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学术出版方面也有畸轻畸重的情形(比如国内还鲜有把国人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论文系统地引介到学术界)。
有鉴于此,我们计划组织出版“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将从译介西学成果、推出原创精品、整理已有典籍三方面展开。译介西学成果拟从西方近现代经典(自文艺复兴以来,但以二战前后的西学著作为主)、西方古代经典(文艺复兴前的西方原典)两方面着手;原创精品取“汉语思想系列”为范畴,不断向学术界推出汉语世界精品力作;整理已有典籍则以民国时期的翻译著作为主。现阶段我们拟从历史、考古、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着手,在上述三个方面对学术宝库进行挖掘,从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以求为21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厦添一砖一瓦。

后记

翻译本书缘起于2007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Stanislav Juznic)教授的相识。那次会议上,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教授提交的论文即是关于清朝乾隆年间来华耶稣会士刘松龄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当他在会议讨论中得知笔者从事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研究时,有意将其于2003年出版的关于刘松龄的传记一书交由笔者翻译为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因本人的研究偏重于史学方面,对科技则一无所知,故当时不敢贸然答允。

2008年,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著作的英文稿,笔者粗略阅读了一遍,不禁为刘松龄在中外文化交流上的贡献所折服。可以说,刘松龄在钦天监任职多年,其在科技上的成就异常卓著,然而学界对其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及与其同时代的蒋友仁、郎世宁等耶稣会士。国内学者的研究,虽有鞠德元先生的《清钦天监监正刘松龄》(《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1期)一文,但是后继研究者寥寥;国外学者的研究,则正如斯坦尼斯拉夫·叶茨尼克教授所言,主要是斯洛文尼亚学者所作的研究。有感于此,笔者决定接受这一翻译工作,意在将这位旧耶稣会在京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的成就介绍给国人。

翻译过程中,笔者有幸得到上海交通大学钮卫星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石云里教授的无私帮助。如果没有他们在百忙之中给予的悉心指点,本书中的天文学名词定会令笔者望而却步。在此,向两位学者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感谢张西平教授、郭红教授、王鹏辉教授、薛忠洙博士(韩国)、徐卫翔教授、陈志辉博士以及斯洛文尼亚前驻华参赞:Bernard Srajner先生和曾在华留学的斯洛文尼亚学生Klara Bagic小姐等的帮助。最后,感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感谢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林子淳博士的积极推荐和上海三联书店编辑们的辛劳,使本书能够得以早日面世!

继续阅读
 最后更新:2014-11-26
新书出版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2024)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2024) 書中進一步論述:基督教傳入香港的經過及其如何在香港生根和發展,教會於香港各個時期在醫療、教育、關顧弱小等方面的社會服務,以及在中國步向現代化進程中所...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