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勉主編:《傳教士筆下的大陸與臺灣》

ChineseCS 新书出版评论3,903字数 3114阅读10分22秒阅读模式

傳教士筆下的大陸與臺灣

編/著/譯者:王成勉主編

語文別:中文

出版機關:國立中央大學

頁數/張數/片數:448 頁

出版年月:民國103年10月

裝訂:平裝

主題分類:教育文化

施政分類:學、歷史與哲學

ISBN/ISSN:9789865659028

傳教士入華以來,不但出版各種書刊、單張來宣教,同時還將其所見所聞以及所從事的宣教工作,以報告或書信的方式回報西方。傳教士的書寫在幾十年前即為西方史學界在研究近代中國與中西交流的一項重要史料。

「傳教士書寫」固然有其公正與客觀的特質,但是也有若干主觀因素存在於寫作之中。例如傳教士的心態容易受到「神學」以及「宗派立場」的影響,同時也很容易將「期望」與「想像」寫入作品之中。所以他們的作品未必是「當代」或「寫實」的中國情況,而可能是在「代言」或「建立」一個新的情境或是對未來的寄望。

此次「傳教士筆下的大陸與臺灣」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舉辦,有美、英、日、中、港、臺的學者參與,其中許多位是教會史的著名學者。本書的十四篇論文猶如鑽石的不同切面,各自綻放著耀眼的光芒,但是在整體上又能夠巧妙的呈現出「傳教士書寫」的豐富性與重要性。相信經過這樣的呈現,能對學術界產生足夠的貢獻與影響。

目錄

序 王成勉

跨時期研究
Representations of Confucianism in the West ─ An Overview of Changing Missionary Attitudes: From Matteo Ricci to Richard Wilhelm / R. G. Tiedemann
「中國人起源」說在明清天主教中文文獻中的敘事──天主教在華發展的新路徑」 / 吳莉葦

宗派與機構的研究
傳教士的文化投入及其對中外交流的貢獻──以耶穌會與巴黎外方傳教會為例 / 林瑞琪
Selling the Mission: The North American YMCA in China, 1890-1949 / Ryan Bean
Taiwan and China through the Eyes of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aries: 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ism during the Late 1920s to 1930s / Kazue Mino

臺灣研究
天國與異邦──近代蘇格蘭傳教士在福爾摩沙的時空視域 / 楊雅惠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婚姻條規之制定與實踐(1865-1945) / 盧啟明
Missionary Perspective on Christianization, Jap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Emergence of Modernized Christian Youth / Yuki Takai-Heller

宗教與文化
丁韙良眼中的中國宗教 / 王美秀
他者眼中的中國文化與教會建設──汲約翰宣教思想研究 / 胡衛清
梅監務筆下的臺灣社會及漢人宗教文化 / 鄭仰恩

刊物中的政治與生活
傳教士對變動中國的認知──《教務雜誌》對宣統朝報導之分析 / 王成勉
從《教務雜誌》看近代歐美傳教士在華生活狀況──以健康問題為例(1880's-1920's) / 鄭揚馨
「歐伯林在山西」農改學者穆懿爾的戰時經歷與中國情懷(1937-1939) / 陳能治

王成勉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Arizona)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明清研究中心主任。

曾擔任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歐洲漢學講座教授」(European Chair of China Studies),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臺灣基督教史學會理事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在華史、中美外交史、十七世紀明清轉接時期之研究。基督教歷史方面出版書籍有:《文社的盛衰──二○年代基督教本色化之個案研究》(1993);《將根紮好──基督宗教在華教育的檢討》(2006);《教會、文化與國家》(2006);《十字架前的思索──文本解讀與經典詮釋》(2010);《臺灣教會史料論集》(2013);Contextu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 Evaluation in Modern Perspective (2007)。

編者序

傳教士之所以遠赴外地,最主要的目的當然是在宣教,但是其在宣教與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會直接、間接涉及當地的政治、外交、經濟、社會與文化,是以他們所留存的史料內容異常豐富,不惟是研究宗教與教會史所必需,也可以做為研究當代社會與文化重要之參考資料。

傳教士入華以來,不但出版各種書刊、單張來宣教,同時還將其所見所聞以及所從事的宣教工作,以報告或書信的方式報回西方。這些寫作都成為了解與分析中國的珍貴史料。「傳教士的寫作」在幾十年前即為西方史學界在研究近代中國的一項重要史料。由於傳教士立場與觀點的特殊性,其寫作與外交官或政商人士有很大的不同。然而這項具有特殊價值與意義的史料,尚未受到亞洲學者普遍的注意。

「傳教士史料」有很大的部分被保存在教會的檔案館或是大學的圖書館中,比較不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壞。舉凡教會內部的決議、教會宣教部門的檔案、對宣教士的指示、傳教士的書信與報告、傳教士與教會的出版品,甚至傳教士個人的收藏,以及照片和影音資料等,都可以在教會檔案館中發現。也因為教會界極少做推廣的工作,故外界對其了解相當有限。一直到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教會檔案與史料被編輯出來,或是其收藏被介紹或報導,學界才認識到教會界存有豐富的史料。同時近年也有一些其他學門的學者,使用教會史料來進行個案的研究,呈現的方法也非常多元。

「傳教士書寫」固然有其公正與客觀的特質,但是其也有若干主觀因素存在於寫作之中。例如傳教士的心態易受到「神學」以及「宗派立場」的強烈影響,同時也很容易將「期望」與「想像」寫入作品之中。所以他們的作品也未必是「當代」或「寫實」的中國情況。他們很可能是在「代言」或「建立」一個新的情境或是對未來的寄望。如果把傳教士的寫作當作「文本」來分析,當可以更幫助我們了解傳教士的本身及其訴求,以及傳教士寫作時所處的氛圍與心態。

鑒於「傳教士史料」的豐富意涵,以及過去在臺灣一直沒有舉辦過此樣的研討會,而且華人學界也甚少注意到這份重要的史料,故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臺灣基督教史學會以及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決定共同舉辦「傳教士筆下的大陸與臺灣」國際學術研討會,並於2012年12月1、2日舉行。

此次研討會宣布後,獲得海內外學者的熱烈回應,有美、英、日、中、港、臺的學者前來參與。其中最資深的學者當推狄德滿(R.G.Tiedemann)教授,也有幾位相當傑出的博士候選人參加。而四位大陸來參與的學者吳義雄(廣州中山大學)、王美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胡衛清(山東大學)與吳莉葦(中國人民大學)均在此領域中頗負盛名。除了發表論文的學者外,主持與評論者也多是知名學者,如日本學者渡.祐子(明治學院大學教授)是日本研究東亞基督教的重要學者,她聽聞此次會議,專程前來參與,故籌辦單位亦邀請她擔任分場討論主持人。

由於會議主題極具意義,參與者亦多知名學者,故在籌募經費上也較順利,先後得到國科會、中央大學研究發展處、財團法人基督教異象基金會、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臺灣基督教史學會的贊助。在會議開幕當天,當時中央大學的李誠代理校長還特別蒞臨開幕典禮致詞,並提到他與基督教的淵源。而中原大學榮譽教授林治平也應邀在開幕典禮做專題演講。

會議結束後,籌備小組隨即組成編輯委員會,將學者送回的二十篇會議論文修正稿提交外審,然後依外審意見要求作者作為修改的參考依據。最後選取其中的十四篇論文編輯成專書。相信這些經過嚴格篩選與審查的文章對學術界會有重大的貢獻。這本專書的十四篇論文可用五個分類來含括。第一類是「跨時期研究」,即是對於重要主題來做長時間的觀察,如狄德滿檢視自利瑪竇(MatteoRicci)以來約五百年的時間,傳教士如何向西方推介儒家思想;吳莉葦則是探討明清天主教中文文獻中關於「中國人起源說」的敘事轉變。這兩篇論文都是做跨越數百年的研究,既有時間的綿延,亦有主題的縱深。第二類是「宗派與機構的研究」。來華的傳教士絕大多數是來自宗派與教會機構的差派,所以機構性的研究可以顯示出傳教士的立場與特殊觀點,此類的三篇論文的作者為林瑞琪、RyanBean與三野和惠(KazueMino),他們分別在探討天主教的耶穌會與巴黎外方傳教會、北美基督教青年會,以及英國長老教會在宣教以外的文化交流、社會工作,以及對民族主義的觀察。第三類是「臺灣研究」,三篇文章分別用文學、歷史與比較文化的角度來看臺灣案例。楊雅惠用英國長老教會早期差派來臺的傳教士書寫為對象,探討其宣教之心路歷程與時空視域,如何融合在福爾摩沙之中。盧啟明則是藉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婚姻條規來分析早期宣教師如何教導婚姻之宗教意義、教會法規與典禮儀式。高井...由紀(YukiTakai-Heller)則是在檢討日本殖民時期,《福音新報》中所顯示傳教士對基督化、日本化與現代化的看法。第四類「宗教與文化」,則是在凸顯傳教士對於其他宗教與文化的看法。傳教士既以宣教為使命,故入華後對於可能影響他宣教的當地宗教與文化特別注意,故他們對於中國宗教的描述與策略亦特別感興趣,王美秀研究了丁韙良(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的例子,胡衛清則以汲約翰(JohnCampbellGibson)為對象,而鄭仰恩則研究梅監務(CampbellN.Moody)。第五類「刊物中的政治與生活」也有三篇,前兩篇都是研究晚清以來在傳教士界最重要的刊物《教務雜誌》(&eChineseRecorder),王成勉是探討其對宣統朝之報導,以呈現傳教士對變動中國的認知;而鄭揚馨則取材其中關於傳教士的健康問題。第三篇則是陳能治分析農業宣教士穆懿爾在抗戰初期於中國的經歷與其對中國的情懷。

這十四篇論文猶如鑽石的不同切面,各自綻放著耀眼的光芒。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在整體上又能夠巧妙的呈現出「傳教士書寫」的豐富性與重要性。也只有這樣整體的呈現,才能對學術界產生足夠的貢獻與影響。

做為會議的主辦者與本書主編,我在此感謝所有參與會議、提供論文與贊助經費的各單位與人士,相信我們一起成就了一件大事。

继续阅读
 最后更新:2018-5-29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