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1807~1851)》(2022)

ChineseCS 新书出版评论1,072字数 2598阅读8分39秒阅读模式

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1807~1851)

吴义雄 著

2022年1月出版

精装 • 464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86940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807~1851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内容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

 

作者简介

吴义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著有《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 世纪30 年代中英关系研究》《在华英文报刊与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开端与进展:华南基督教史论集》《大变局下的文化相遇——晚清中西交流史论》等著作多部。

 

目录

序(陈胜粦)
绪论
第一章 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初期活动(1807~1840)
    一 新教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
    二 马礼逊来华及其活动
    三 恒河外方传教团与伦敦会的传教策略
    四 美部会传教士来华及其早期活动
    五 欧美其他新教教派势力之东渐
第二章 清廷弛禁政策与新教在华传教事业的扩展(1840~1851)

    一 清廷对传教活动的弛禁

二 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活动的恢复与发展

三 五口通商时期传教活动中心的北移

第三章 新教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关系

一 马礼逊、郭士立与“中国的开放

二 在道德与利益之间:新教传教士论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

三 伯驾、裨治文与中美外交关系的开端

四 寻求新权益:新教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

第四章 新教传教士在华医务和教育活动的开端

一 “医务传教”方法的形成与实践

二 英华书院与来华新教传教士教育活动之嚆矢

三 马礼逊教育会与马礼逊学校

第五章 新教传教士的中文著译与知识引进

一 早期的《圣经》中译与修订

二 新教传教士中文著述与知识传播

第六章 新教传教士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

一 新教传教士的中国报道

二 新教传教士与英美中国观的演变

三 新教传教士与西方早期汉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原版后记
再版后记

再版后记

 

本书初版距今已整整二十年。她在问世之后得到相当多的正面评价,但当初发行不算顺畅。本书问世后次年,她的前身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不过其发行状况看来并未因此改善。在出版后的几年中,各地师友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索要本书,因为“买不到”。另一方面,出版社的门店则告知本书“卖不出”,欢迎我这位作者多多购买。在这双重因素作用下,我数次怀着复杂的心情,成捆地买回,再向各地分别寄送。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批评初版本书的广东教育出版社。本书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就有幸列入“荒原学术文丛”。我作为作者,不仅无须为出版经费烦忧,而且还领到在当时来说相当可观的稿费;印制质量也堪称上乘,我自己保存和使用的几本至今尚无发黄衰朽之相。对为本书初版提供帮助和做出努力的各位人士,我仍心存感激。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发行环节存在的某种问题,或许亦因印数不足,不少有需要的读者未能购得本书。多年来经常得到的这类信息使我相信,对本书的需求至今仍然存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期耀编辑进行的一次网络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是直接按原样再版,还是加以认真修订?这个问题让我颇为踌躇。二十年过去,本书在文献、史实、论述诸方面理应加以重新检视,由本人和师友、学生发现的一些错漏亦应加以更正和弥补。但我在完成本书后,除在便中继续积累相关史料外,未在此专题的研究方面再下功夫;因学术兴趣转移,我也渐渐告别传教士或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研究;如今更是多种任务在身,实难有大段时间全面修订本书。考虑再三,决定走中间路线,即在重新校阅本书文本的同时,根据需要,对内容进行力所能及的、必要的增删和修改。2020年春夏肆虐的疫情让人忧心忡忡,但也使我能安居家中大半年,安排时间从事修订工作。概括起来,所做工作约有数端:第一,重读部分重要文献,包括2000年后收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增加史料近200条,据此改写包括绪论在内各章的多个段落,增补了一些内容和注释;第二,重校引文注释,对个别错误之处进行校正;第三,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审阅,进行文字上的修改,改正初版中的一些错字,对不太理想的句子进行改写;第四,在认真考虑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章、节标题。

我在初版“后记”中,对帮助我进行研究和写作、出版的各位师友表达了深切的谢忱。这种诚挚的谢意长存于心,这里不再重复。但有两位师长须在此特别提及。先师陈胜粦先生在我开始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时已染重病,但在我及诸位同门答辩时仍给予诸多关怀。在本书初版之际,他欣然答允赐序,此后仍十分关心我的成长。陈师在2003年春辞世,距今超过了十七个年头,然师恩长存于我心。我在初版“后记”中还表达了对慷慨助我访美求学的弗兰西丝·理查森夫人的深切谢意。当我2004年初到华盛顿参加学术会议时,顺便拜访了我的这位已住在养老院的老师。她依然精神矍铄,依然充满慈爱。但我2013年访学于耶鲁大学期间,却得知一向健旺的她在暮年难逃病魔之手。她的儿子建议我不要访问探视,以免徒增悲切。2018年1月,她以百岁高龄与世长辞,她多姿多彩的一生则长存于亲朋的记忆中。我也会永记她的丰采,她的恩惠,她的德行。

我在初版“后记”中曾提到,本书原本就有机会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但因个人原因改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梓行。岂料二十年后,本书修订本交给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真可谓“缘份天注定”。这要感谢主持其事的诸君,特别是责任编辑李期耀先生的努力。没有他数年来多次的提醒和催促,我恐怕难以下决心进行修订工作。他所提供的原版扫描件成为我此次工作的基础。我提交修改稿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工作。本书的再版凝聚着他的心血,在此特致谢忱!

在此次修订过程中,除我自己校阅全书数遍外,我的学生江家欣、叶丹丹、周晓杰分别为我校对本书文本;学生潘乐在为我寻找电子文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还有几位学生分别告知他们发现的错漏之处,恕不一一道及,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尽管我们进行了这些努力,但本书一定还存在未曾发现的问题,有待读者继续赐教。

写完这篇简短的后记,惊觉今日适逢自己五十八岁生日。此时占据我思绪的是对赐给我生命却早已故去的父母的怀念。想到他们一生之劬劳,生我养我之艰辛,而我自20多年前起,即因天人相隔而无由报答,不禁怆然。

2021年9月28日于广州康乐园寓所

继续阅读
 
《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2023) 新书出版

《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2023)

目 录 中国哲学研究 米洛什·茨尔年斯基与中国哲学 [ 塞尔维亚] 伊利亚·马里奇 著 洪羽青 译 康德谟著:老子与道家 [ 法] 康德漠 著 胡 迅 译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闵明我评注龙华民《关于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