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飞亚:《冲突的解释》(2011)

ChineseCS 过往信息评论3,858字数 929阅读3分5秒阅读模式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内容简介

《冲突的解释》主要内容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史学界对近代基督教的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移。一般而言,人们可以把这个变化概括为从无到有。从中国史学整体来看,这一领域从极度的边缘化逐渐变成了一块新的“边区”;专题研讨会和著作几乎可以追步当年一些史学热点问题的讨论。这种转变不仅包括了方法的转变和研究者背景的转变,也包括了研究主题的转变。从单向度地研究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扩展到多维度的研究其在文化、社会方面对中国的影响;从单纯的反洋教叙事转向对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互动的研究,尽管这场互动是在两个人数规模极不相称、社会制度不同的群体之间进行的。80年代后,学界关心的问题不光是以前帝国主义如何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也注意考察基督教在中国到底进行哪些活动,中国人是怎样对待基督教或西方文化的输入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以及基督徒和教会团体同周围的社会环境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总起来说,现代化范式的取向是很明显的。

编辑推荐

《冲突的解释》:“文化侵略”源流考,抗战时期中共对基督教会的新政策,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国非基督教运动,晚清知识分子非基督教倾向的文化原因,山东反教斗争与“扶清灭洋”思想。

作者简介

陶飞亚,上海嘉定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山东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兼职教授,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总监。

目录

“文化侵略”源流考/1
一、“文化侵略”提法的形成与含义/3
二、“文化侵略”口号的历史轨迹/8
三、“文化侵略”提法在文化方面的影响/17
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为什么会解体:与《牛津基督教史》中一个观点的商榷/23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25
二、从内部改革到要求“分家”/29
三、与西方基督教乌托邦的一个比较/38
抗战时期中共对基督教会的新政策/44
一、早期的政策/45
二、抗战时期政策的转变/47
三、太平洋战争以后对基督教的政策/49
四、政策与实际/52
共产国际代表与中国非基督教运动/58
一、共产国际与非基督教运动的发起/61
二、发动非基督教运动的政治动机/66
三、对中国非基督教思想的影响/73
19世纪山东新教与民教关系/80
一、适应山东环境的布道策略/81
二、比较慎重地吸收教徒/84
三、新教教案的分析/89
晚清知识分子非基督教倾向的文化原因/93
山东反教斗争与“扶清灭洋”思想/116
一、民教矛盾剖析/117
二、士绅与反教斗争/128
三、官方态度及其影响/135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