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徳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2010),《中国图说》(2010)、《莱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国元素》(2010),《国际汉学》19(2009)

ChineseCS 过往信息评论4,055字数 7417阅读24分43秒阅读模式

1.《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

Chinese Edition of

David E. Mungello. 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wb4yPw4ZgZQC&printsec=frontcover&dq=curious+land&source=bl&ots=fct2XZtlRe&sig=BWpqcRUdkkQ8s6-h5wzcW3Yu3IQ&hl=zh-CN&ei=qQkTTOm1Gc-Hcd-egZwM&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BkQ6AEwAA#v=onepage&q&f=false

作  者: (美)孟德卫 著,陈怡 译
出 版 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字  数: 450000
版  次: 1
页  数: 442
印刷时间: 2010-4-1
I S B N : 9787534758584
内容简介
以儒学与基督教相结合为特征的在华耶稣会传教策略或称文化适应政策是由利玛窦开创,并由随后几代传教士继承和发展的。本书以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史为背景,以耶稣会的文化适应传教策略及其发展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耶稣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以及欧洲学者以自己的视角解读耶稣会士著作后写出的一些早期汉学论著,为读者还原和描绘了欧洲汉学早期产生、发展的图景。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但对具体作者和著作的研究也相当细致深入,书中所涉的参考文献更是详实丰富,值得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借鉴。
 目录
欧洲早期汉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中文版序
导言
第一章 17世纪欧洲适应中国文化的背景
1.欧洲的扩张与传教士的出现
2.亚里士多德学说、哥白尼学说和人文主义学说
3.赫尔墨斯思想
4.学术团体
5.寻找普遍语言
6.重商主义
7.盖伦派医学和帕拉塞尔苏斯派医学
8.地理学
9.历史学
第二章 利玛窦开创耶稣会在华适应政策:争取为文人所接受
1.利玛窦神父其人
2.利玛窦、金尼阁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3.利玛窦对中国地理、科技和文化的了解
4.利玛窦对于结合儒学与基督教的设想
5.利玛窦对佛教的论述
6.利玛窦对道教的论述
7.关于利玛窦适应政策的一些结论
第三章 耶稣会适应政策在曾德昭和安文思著作中的延续
1.引言
2.曾德昭神父《大中国志》的背景
3.曾德昭对中国语言的介绍
4.曾德昭对中国人学习与教育的介绍
5.曾德昭对中国哲学与宗教的介绍
6.安文思神父《中国新志》的背景
7.安文思对汉语的介绍
8.安文思对中国历史年表的介绍
9.结论
第四章 早期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及卫匡国著作中的地理信息
1.卫匡国神父著作的背景
2.卫匡国的《鞑靼战纪》
3.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志》
4.卫匡国的《中国上古史》
5.结论
第五章 早期汉学家基歇尔以及赫尔墨斯最想与欧洲理解中国的联系
1.《中国图说》的内容、撰写情况及参与撰写者
2.基歇尔和中国语言
3.基歇尔对中国人宗教信仰的描述
4.景教(聂斯脱里教)碑
5.结论
第六章 早期汉学以及17世纪欧洲人对普遍语言的寻求
1.引言
2.《圣经》里的背景:亚当语言在巴别塔的丧失
3.一种中世纪的观念:吕尔的《组合术》
4.汉语作为原初语言
5.流传甚广的对真正字符的信仰
6.基歇尔在结合组合术、汉语与普遍语言的寻求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7.达尔加诺和威尔金斯的普遍语言方案
8.莱布尼茨对普遍字符的寻找
9.缪勒的“中文之钥”
10.门采尔的“中文之钥”
11.白晋神父在莱布尼茨对汉语的理解中所作的贡献
12.结论
第七章 德国早期汉学家对“中文之钥”的寻找
1.大选帝侯威廉对汉学的兴趣
2.缪勒的学术背景
3.缪勒发明的“中文之钥”
4.缪勒和基歇尔关于“中文之钥”的通信
5.缪勒和库查斯基关于“中文之钥”的通信
6.缪勒和莱布尼茨关于“中文之钥”的通信
7.对缪勒学术水平的评价
8.对“中文之钥”的神学争议
9.梦想的破灭:“中文之钥”毁于缪勒自己之手
10.门采尔的学术背景
11.门采尔的汉学研究
12.结论
第八章 利玛窦适应政策的巅峰:《中国哲学家孔子》
1.《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背景
2.撰写《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集体努力
3.《中国哲学家孔子》的编者柏应理神父
4.《中国哲学家孔子》梗概
5.“序言性说明”的内容
6.孔子生平
7.《大学》的翻译
8.《中庸》的翻译
9.欧洲人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最初反应
10.礼仪之争引发的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迟来的批评
11.结论
第九章 耶稣会适应政策在白晋索隐主义中的演变
1.白晋神父对利玛窦适应政策的修改
2.赫尔墨斯思想和白晋的索隐主义
3.白晋的索隐主义理论经由莱布尼茨在欧洲的传播
第十章 耶稣会适应政策的宣传者和批评者
1.李明神父《中国现势新志》背景
2.《中国现势新志》引起的神学上的争议
3.李明论汉语
4.郭弼恩神父的《中国皇帝容圣教圣旨的历史》
结语
关于某些信件标注两个日期的说明
中外文人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次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2、中国图说
作  者: (德)基歇尔 著,张西平 等译
出 版 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1
字  数: 433000
版  次: 1
页  数: 526
印刷时间: 2010-3-1
I S B N : 9787534758317
编辑推荐
  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他一生著述繁多,但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中国图说》。该书拉丁文版的原书名为《中国宗教、世俗和各种自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本书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因而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不仅被当时的欧洲学者所看重,也为一般读者所喜爱,被称为“当时之中国百科全书”,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问题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前奏曲。
内容简介
阿塔纳修斯・基歇尔(1960-1680),欧洲17世纪著名学者。出生于德国,曾在维尔茨堡任数学和哲学教授,后征罗马公学教授数学和荷兰语。他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写作的拉丁文著作就有四十多部,集“自然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学家、哲学家、建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东方学家、音乐学家、诗人”于一身,是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称为“最后一位文艺复兴人物”。《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
作者简介
阿塔纳修斯・基歇尔(1620-1680),欧洲17世纪著名学者。出生于德国,曾在维尔茨堡任数学和哲学教授,后征罗马公学教授数学和荷兰语。他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写作的拉丁文著作就有四十多部,集“自然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学家、哲学家、建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东方学家、音乐学家、诗人”于一身,是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称为“最后一位文艺复兴人物”。
目录
神奇的东方——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献词
序言
第一部分 关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第一章 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阐释
 第二章 对约一千年前某些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陕西省竖立的中文一迦勒底文碑碑文的正确直译,这个碑于1625年发现,这有益于基督教义的传播
 第三章 石碑的三种释文及向读者所作的说明
 第四章 石碑顶端的十字架
 第五章 碑文中的信条与礼仪
 第六章 碑文中叙利亚文姓名的翻译
第二部分 通往中国的不同旅行路线
 第一章 在不同时间,由于什么原因,由什么人,走的是哪条通道,基督福音才被传布到东方——印度、鞑靼帝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
 第二章 使徒圣多默及其后继者在整个东亚地区宣讲福音
 第三章 关于契丹及其真正的位置
 第四章 吴尔铎神父与白乃心神父所叙述的那些王国人民的衣着与风俗习惯
 第五章 关于莫卧儿王国和那里的奇闻逸事,以及从那里去中国、印度与欧洲的不同旅程
 第六章 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和亚美尼亚人海屯去契丹或中国的旅程
 第七章 基督信仰通过这些旅行被介绍到鞑靼王国和契丹王国
 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最近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第九章 中国历法的修正及其益处
 第十章 耶稣会神父所惯用的使中国人改宗的方式
第三部分 西方的偶像崇拜首先传到波斯和印度,然后扩展到鞑靼、中国与日本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偶像崇拜
 第二章 中国人、日本人和鞑靼人偶像崇拜的相同之处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偶像崇拜的比较
 第四章 婆罗门的风俗,以及埃及迷信是怎样通过婆罗门教徒传播到波斯、印度、中国、日本和最远的东方诸王国的
 第五章 荒谬的婆罗门宗教,以及它们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
 第六章 婆罗门教的虚构学说和神的十个化身,恒河两岸印度人的信仰
 第七章 婆罗门的文字
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的奇观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制度
 第二章 中国人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 中国的城市和风土人情
 第四章 中国的山脉和山中的自然奇观
 第五章 湖泊、河流与溪水中的奇观
 第六章 奇异的中国植物
 第七章 奇异的中国动物
 第八章 中国特有的飞禽
 第九章 中国的河鱼和海鱼
 第十章 中国的蛇
 第十一章 中国的岩石与矿物
第五部分 关于中国的建筑和其他机械技艺
 前言
 关于中国的桥梁及其他大型建筑
 中国人的其他发明
第六部分 关于中国的文字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象形文字
 第二章 中国古文字分析
 第三章 最古老中国文字的解释
 第四章 中国字与埃及字的不同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本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
 耶稣会士白乃心神父对托斯卡纳大公爵所提诸问题之简要答复
 法汉词典
 地图二幅(附后)
中文版译后记
3.莱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国元素
作  者: 张西平 主编
出 版 社: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字  数: 415000
版  次: 1
页  数: 437
印刷时间: 2010-4-1
I S B N : 9787534758546
编辑推荐
本书是“海外汉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主要从各个角度呈现了莱布尼茨对中国的关注及他思想中与中国相关的元素,具体内容包括《反各种乌托邦思想的人类可完满性——莱布尼茨政治哲学的几个观点》《莱布尼茨认识与文化的多元透视洞悉论与其形而上学基础》《耶稣会士白晋与莱布尼茨》《中国莱布尼茨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简介
“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这是1697年《中国近事》发表时莱布尼茨自己撰写的副标题。以这本著作中文版的出版为契机,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与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波茨坦莱布尼茨文集编辑部共同举办了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本书收集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从各个角度呈现了莱布尼茨对中国的关注及他思想中与中国相关的元素。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莱布尼茨思想与欧洲思想
反各种乌托邦思想的人类可完满性——莱布尼茨政治哲学的几个观点
论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解释的几个神学和文化前提
莱布尼茨论正义、科学与共同的善(附论《中国近事》)
莱布尼茨关于社会福利的思想
莱布尼茨认识与文化的多元透视洞悉论与其形而上学基础
莱布尼茨政治哲学:个体自由与社会和谐——从与其同时代人比较视角的研究
莱布尼茨与中西文化交流
莱布尼茨与明清之际中欧科技交流
从莱布尼茨说到杜赫德
莱布尼茨与利安当
对莱布尼茨与闵明我问答的分析与注释
莱布尼茨与欧洲对中国历史纪年的争论
论莱布尼茨、黑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对中国的认识——德国思想家对中国认识的范式转换
德国启蒙早期进程里的“中国镜像”——以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论述为例
莱布尼茨与“礼仪之争”
莱布尼茨和汉语汉字试论
莱布尼茨的《重新认识中国》——一部基督教派重新统一的教程
耶稣会士白晋与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心目中“最伟大的事情”:从北京的南堂看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康熙时期耶稣会传教士所为及政府政策的演变
晚明的西方修辞学和话语团体的形成:以《达道纪言》(1636年)为例
莱布尼茨思想的当代意义
莱布尼茨的文化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宇宙之镜:莱布尼茨与跨文化诠释学
莱布尼茨的视角主义和现代性:世俗化、多文化主义及虚拟现实的发展
中国莱布尼茨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4.《国际汉学》第十九期
页码:30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534758181/9787534758188
汉学一家言
在世界范围展开中国文化研究之我见       张西平
纪念徐梵澄先生百年华诞
梵澄先生在�地舍里    孙 波
《孔学古微》       徐梵澄 著 李文彬 译
《周易》德文、英文校勘绪言(节选)    徐梵澄
汉学与印学 殊途同归—读《薄伽梵歌》译者序及其他       赵 波
印度之汉学    谭云山 著 赵波 译
汉学家专页
方法与立场:桑原中国学的特征       邱文科
沙畹著作在中国的接受       荣新江
汉学家访谈录
我与中国研究之缘—沟口雄三氏访谈       邵艳红 译
艾尔曼教授访谈录       顾 钧
汉学文献研究
孔子口授注释考辩三则       [美] 韩大伟
张诚书信选译       辛 岩  译
中西文化交流史
从马尼拉到福安:多明我会传教政策的亚洲背景    [美] 卫思韩 著  王耀山 译
颜�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角色    [德] 柯蓝妮 著  王潇楠  译
从5—7世纪欧亚草原牧民的迁徙看中国欧洲关系   沈福伟
另一种形象—从世界汉学看传教士在沟通中西文化上的作用       卓新平
斯里兰卡的中国学研究       佟加蒙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十诫”的译述       田海华
林乐知西学传播研究    卢明玉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与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来自中国集市的传奇故事—《中国话本小说集》捷克文版前言节译    [捷克]普实克 著   李梅 译
驳于连    [瑞士] 毕来德 著  郭宏安  译
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
谈音说韵—明末清初中西音韵学的相遇与对话       王松木
关于第一部意—汉语词典    温云水
书评与书介
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评武斌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史》       善 渊
东亚文学史比较大胆尝试    李丽秋
跬步之积,志在千里—评《欧洲早期汉学史》一书       春 枝
美国汉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卫三畏与丁韪良—读《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和《丁韪良与中国》       王振家
后记       张西平
附录:
东西流水终相逢
作者:张西平
ISBN:9787108033857
出版社:三联书店
2010-04-01 第1版
2010-04-01 第1次印刷
开 本:32开
页 数:376页
内容提要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转向中西哲学比较和西方汉学研究,最终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本文集展示了作者的学术理路。做与自己赖以生活的土地密切相关的学问,这是作者选择学术转换的情感依托。汉学研究的天地很大,从他人的眼中,能更清楚看清自己。
作者简介
    张西平,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欧洲汉学史的研究工作。主编了《国际汉学》杂志,主要代表著作有《中国和欧洲早期哲学和宗教交流史》、《传教士治学研究》等。
目录
风雨骤  青灯黄卷写春秋
历史是自然的复活
在交流与会通中发现真理…
为自己的生命而写作
现代化与现代性双重矛盾下的中国
交融与会通——民初中国基督宗教思想的改革与变迁…
重新回到平等对话的起点上
追寻世界近代思想的起源
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
进入中西语言交流之门
汉学研究三题
欧美汉学史之回顾
旧刊有新知
简议传教士汉学
东西流水,  终解两相逢
向往东方——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的思想文化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书写中国学术与文化——写在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之际
人文主义是外语大学教育的本质
中西文化的伟大相遇
在历史中探中西会通,在神圣中究天人之际
千古兴亡事  知音两三人
意大利:马可波罗的故乡汉学的国度——读意大利汉学家白佐良、马西尼新作《意大利与中国》
认识西方文化的艰难步伐——读吴伯娅的《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
传教士汉学的重要著作——读来华耶稣会士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
明末清初中国天主教史研究的新进展——读余三乐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明末清初北京天主堂》
西方文献中的北京——写在《中国新史》出版之际
清代江南天主教史的一幅真实画卷——读《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
汉学作为思想和方法论——从于连的《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谈起
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启示——读钱婉约的《从汉学到中国学》
萨义德的《东方学》与西方汉学——读李雪涛的《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
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德国背景——读叶隽的《主体的变迁: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
康熙朝重要的来华传教士:傅圣泽——读《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跨文化视域中的德国汉学
“他者”眼里的中国——读乐黛云主编的《中学西渐丛书》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欧洲“中国形象”的塑造者
中西初识  惊鸿一瞥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闲暇细语
德国漫步
中秋夜我们相识又分手
古城庞贝小记
莱顿汉学研究院图书馆略记
罗马访书记
罗马抒怀
圣城罗马
Bad Kreuznach的圣诞之夜
Bamberg小记
声尘寂寞系恒常——记徐梵澄先生
荒江野老素心人——《国际汉学》编后记小汇
那拉提草原随想:五彩的感觉
后记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