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童心:一个儒家基督徒的答问录

ChineseCS 文献资料评论4,3962字数 16306阅读54分21秒阅读模式

本答问录包含了笔者与多人在网上交流、课堂上切磋时的信仰观点概述以及此前一些重大论题的简明复述,稍加整理和充实。为了便于理解,某些观点的更加具体的理论展开和解释请参见拙著《神学的觉悟》、《儒家神学新议》以及《儒家基督徒神学》,尤其是关于“原罪论预定论批判”的论述。“原罪论预定论批判”是儒家基督徒神学区别于西方传统主流神学的关键所在。除了耶稣基督本人以外,无人可以代表全体基督徒,无人有权力垄断基督徒的神学言说权柄。一个成熟的神学体系不是仅仅有教会肢体的思考过程而是更主要地包含着教会肢体的思考结果,也即结束了理性怀疑过程的信仰之明确宣示。由于解决了传统神学里的核心两论问题,故而儒家基督徒神学思想体系也即信仰的宣示表达体系就必然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
笔者不止一次地遇到提问:“儒家基督徒信仰什么?”坦率地讲,尽管历史上儒家基督徒们的信仰在宗派归属上各异,甚至在某些具体信仰细节上可能还互相冲突,但是今天如果做认真深入地思考和逻辑推演,基本可以断定,人文主义耶稣信仰仍是现代儒家基督徒最可能的信仰共同取向。人文主义耶稣信仰体系,也就是肯定人的神性形象和人类文化积淀之价值的神学思想体系,不彻底否定人性,不把亚当之后的人类与上帝截然对立。从中国教会历史看,几乎所有的儒家基督徒在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类文化积淀价值此问题上基本都有比较积极的言论。任何人文主义角度的上帝信仰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对于西方传统主流神学毒害人心的核心两论的矫正,因而儒家基督徒神学也可以自信地说是一种真正的“归正”神学。
关于信仰观和宗教论
在汉语语义上“宗教”之“教”也就是教化之“教”。在汉语里“宗教”一词的含义就是“以对超越者的信仰名义对于世人的教化”。故一个文化系统能够被称为“宗教”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乃是对于超越者的信仰追求而不是体制,而超越者的“超越”也主要是指对于此岸世界有限生命的人格化的超越而非无生命的超越,追求生命的永恒乃是所有宗教的核心主题。
在基督信仰方面,生存论论证应当是最有力的论证,这个论证高度重视耶稣死而复活的意义。它证明到这个地步:人活着就需要基督信仰,没有基督信仰人的生命无法展开,随时都会终结。它证明了基督的确是“道路、真理、生命”。
进化论即使在地球上不能够成立,在宇宙范围里也是有可能成立的。但是,这只是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否成立无关乎我们生命的救赎,但是却提醒我们不要凭着信仰把科学研究的门完全封闭。然而创造,把人的起点高级地定位在上帝形象里。我们不能够完全知晓宇宙的真相,但是却不能不尊敬我们自己的创造主。这是人类的大孝本分。
关于圣经观和启示论
基本思路在《神学的觉悟》里已经表达过了,就是,一、就上帝方面而言,存在着“启示的对象化”。好的老师没有不看教育对象的。上帝在希腊文化环境里启示的时候说的是“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启示录》22章13节)如果在中国文化环境里启示的时候,他一定不会用中国人所不懂得的“阿拉法、俄梅戛”字眼。典外文献《腓力福音》说:“真理不会赤裸裸地来到世上,它会变成各种方式和形象。人会从很多道路得到真理。”耶稣本人实际上也并没有对古老的圣经抱着拘泥僵化的态度,他多次面对他那个时代的犹太人说:“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只是我告诉你们……”。(《马太福音》第5章)二、就人这方面而言,人们对终极实体的认识与终极实体本身这两者之间根本上存在着区别。
理解圣经,始终不可忘记整部圣经传达出的关乎终极实在的精神应当高于具体的字句章节的意思。因为“字句是叫人死,精意叫人活”(《哥林多后书》3章6节)。
因为我们意识到启示的对象化,所以我们有理由持有自己的对于上帝的认识观念;因为我们意识到各人对启示的理解具有局限性,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对别人的神学观念抱足够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只要别人的神学观念不鼓吹暴力和犯罪。
关于普通启示与特殊启示的关系关系方面,至少有三点必须看到:一,普通启示与特殊启示互相需要,缺一不可;二,特殊启示对于普通启示是见证;三,普通启示是对于特殊启示是印证,是特殊启示能够传入各个民族心灵中的文化桥梁。这样就解决了基督徒在放开文化胸襟的同时何以需要坚守基督信仰的问题,显然具有促进人类普世团结的信仰意义。
关于上帝论和基督论、圣灵论
在用理性证明上帝这方面,只有一个生存论论证对于今天的大众还算值得关注。哲学学者即使可以弃置阿奎那的论证但是也不能够忽略生存论论证。
人类信仰里的上帝必须是人格化的上帝,否则无法抓住人心。必须能够超越死亡,必须能够自证神圣性,否则,就容易滋生邪教。
人类对于上帝的认识恐怕难于超越古时候上帝在摩西面前的自我宣告那段话:“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34章6、7节)近人宋诚之用文言译述为:“耶和华恒忍施恩之上帝,人蹈罪愆,可蒙赦宥;恒于恶者,不蒙赦宥,祸及其身,自父及子,至三四代”。
此段话所蕴含的神圣真理的包含着神圣公义、神圣恩典、神圣期望。耶稣所见证出的上帝真理信息也不外乎此。因为耶稣是上帝的化身,是上帝的“话”(道)成为肉身,他曾自我宣告“看见了我就看见了天父上帝”,他以肉身生命展示了上帝的赦罪之恩、博大之爱、以公义掌管生命的大能。若无肉体的流血牺牲和死而复活,我们就很难把耶稣同摩西、琐罗亚斯德、老子、佛陀、孔子、苏格拉底、克里希纳、穆罕默德等人区别开来;若无肉体的流血牺牲和死而复活,我们甚至很难把他与那些现代邪教教主区别开来。耶稣不是单单靠口舌来征服人心。他不仅像一般道德教师那样把敬天爱人的道德常识教训众人,更重要的是他亲自实践他的道德说教,并且亲自表明这些真理大道的确是关乎生命的,是不可战胜的。是为“真理见证论的基督论”。[1]
全息视野里的“真理见证论”的基督论:全息观念是理解宇宙的一个理论模型。如果上帝从来都是与人同在,那么耶稣基督的救赎就没有必要,他在十字架上的死就是多余了吗?当然不是。那么怎样理解上帝一直与人同在呢?若相信上帝是托住万有的上帝,上帝对人类的呼唤、启示和引导亘古以来未曾间断,一直到今天(《约翰福音》5章17节基督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2]则人类历史上的哲学体系里旨在解释宇宙的所谓真理性的最高形而上学本体“道”、“理”、“logos”等等就可以坐实于耶稣三十多年的人生展示中,把耶稣生平视为宇宙真理的见证和宇宙真理的一个活生生的“全息元”,是真理的全息缩影,也是“上帝在摩西面前的自我宣告”在肉身生命上的一次活生生彰显(道成肉身)。耶稣本人自我表白说:“我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约翰福音》18章37节)这样,我们看到,当世人蒙福之际乃上帝为人祝福之时;当世界黑暗遍地之际乃上帝正在十字架上为人受苦之时。[3]上帝常常是以十字架上的上帝形象来与人同在的。耶稣被世界的政权、神权以及被挑唆起来的民众都视为有罪,被押解着跌跌撞撞走向十字架,在“这世界”里的真理的命运往往亦如此。人类处于苦难之际,上帝也与人一同受苦。但是公义和真理不可战胜,真理可以带来生命,义人虽死也必复活,荣耀在苦难后降临。这些信息都是从耶稣生平可知的。这些被活生生见证出的真理信息可以在义路上给人生以极大的激励,在《希伯来书》2章14、15节那里说得很清楚:“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人的软弱和屈从于邪恶势力不都是由于在生死问题上寻找不到“真理和生命”的纽带确据吗?
所谓“人文主义耶稣信仰”就是围绕着“真理见证论”的基督论而建构的对于神圣恩典、神圣公义的见证者和神圣期许的传达者的信仰,之所以说这种信仰是人文主义的(注意人文主义不等于人本主义),是因为它最终落脚于对现世人生的鼓舞上,并且不全盘否定人类各个民族文化的价值,它相信耶稣所见证的一切真理最终都是为了使人得生命。“人文主义耶稣信仰”的明确内涵就是:认为耶稣的一生彰显了那位珍爱人类生命之上帝,彰显了神圣真理的价值实在性,表白了神圣的慈爱恩典(神爱世人、悔过蒙恩、过而不改是为过也)和神圣的公义(义人必不被弃),也表白了人性的神奇光辉和上帝对于人类生命积极发光充分张扬的期望(人具神性形象、上帝愿人积极创造、人生命“里头的光”不应暗淡、充分发光的生命才配得永生、结出果子的生命才配得永生)。
圣灵就是上帝的灵,也是基督的灵,圣父圣子在圣经里呈现为两个位格但是在神性方面本为一。圣灵出于上帝和基督,不应当被看为具有独立于上帝和基督之外的位格。圣灵是上帝和基督在人心里做工的方式和能力,圣灵是上帝和基督的神性彰显,正如一个人的能力和威望无法独立于此人之外一样,圣灵就是上帝和基督的灵。即使圣灵和圣父圣子三个词并列提及,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圣灵具有独立于上帝和基督之外的位格。(关于圣灵,需要特别关注《启示录》1:10-3:22,在全部圣经经文里圣灵的唯一一次人格形象化呈现乃是显现为耶稣基督。圣灵向众教会说话明确地显示就是耶稣基督向众教会说话,在《启示录》22:6又明确说“主就是众先知被感之灵的神”,耶稣基督就是众先知被感之圣灵的神。在《约翰福音》14:17-18“常与你们同在、不撇下你们为孤儿”的圣灵明明也就是耶稣基督的灵。通观《启示录》全卷书我们在最后大结局里能够看到的形象化的至圣人格呈现(personality),只有圣子耶稣基督和大宝座上的圣父,特别注意《启示录》的5:7和22:3两处经文。“三位一体”这个词在圣经经文里并没有。作为有限的人特别是长于形象思维的东方人,我们不必过分纠缠三位一体教义。)
关于人性论和救赎论、称义论、成圣论
中国古人的教导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告子上》)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 ·告子上》)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中庸》第一章)
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天主以灵性付人,原是极光明之物,光明中万理皆有。故云“仁义礼智,性也”。天主所与我者,我固有之也。圣经谓之明德,儒者谓之良知,何尝有一不善赋在人身?后来之不善,皆人所自作,重形骸不重真性”。(《天释明辩》)
人在亚当夏娃之后仍然具有上帝形象,这一点必须被肯定。但是人的生命是有肉体作为外衣的,肉体欲望是没有灵性的动物欲望,必须被置于灵性生命的控驭之下。人要努力做肉身的主人而不应当做肉身的奴隶。为达此目的就需要接受教化、主动灵修、警醒持守。义人的被称义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跌倒而是因为他们善于悔改。
但是何以人一旦悔改就无罪了呢?必须要有神圣者的亲自表白作为可靠的凭据。这就是基督道成肉身的目的之一:见证神圣恩典。
但是何以有人悔改有人一直不悔改呢?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内心的持守光景。做肉欲之奴的人就对于永生和神圣真理不感兴趣。
因信称义只有在循道称义的路上才能够实现。循者,追求也,遵行也,归向也,信行合一也。《雅各书》2章24在保罗的基础上全面地表达道:“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约翰三书》1章11节更是断言:“行善的属乎神。行恶的未曾见过神。”
所以“不再是罪人”的真正基督徒的生活应当是不断长进的行动的生活,既是“尊德性”又是“道问学”,既是心灵觉醒又是觉醒后的不断长进的生活实践。“意志的方向”这个概念太重要了。敬虔的基督徒必然获得归向上帝的“意志的方向”,使得他们不会故意犯罪,而一旦途中跌倒则会立刻爬起继续前行,不会停留在跌倒状态,不会执迷不悟,不会不知悔改。因为他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人只要保持“意志的方向”处于归向上帝的生命状态中,他在追求成圣的道路上就没有闲暇论断他人或自以为义,唯一使他感到安全的是不断地通过创造性的与神同工来远离罪。耶稣的前驱施洗约翰就曾经严厉斥责那些标榜信仰的人:“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路加福音》3章8节)
《圣经》记载着,人可以明明知晓上帝的神性(《罗马书》1章19、20节),人可以与耶稣的生命同在(《马太福音》28章20节,《约翰福音》15章4节),人可以效法耶稣(《罗马书》8章29节),人可以变成主的形状(《哥林多后书》3章18节),人可以把基督成形在自己心里(《加拉太书》4章19节),人可以效法神(《以弗所书》5章1节),人可以与上帝的性情有份(《彼得后书》1章4节)。
关于两世论(此生和永生的关系)
在《约翰福音》18章36节那里耶稣的确曾经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在印度德里南部一座莫卧儿王朝的堡垒中刻有两句据说来自耶稣的很形象的话:“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那里栖身”。毫无疑问,在概念上目前的“这世界”决不是天国。[4]然而在《约翰福音》17章15节那里又记着基督说:“我不求你(天父上帝)叫他们(门徒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或作‘脱离罪恶’)”。
我们深信,创造性的生活是上帝的期望,也是人类远离罪的最好途径。但是这创造性的生活展示空间在哪里呢?既然基督徒并不是活在空中,上帝没有安排基督徒此生就离开世界,那么,基督徒的创造性的生活展示舞台就只能是“这世界”,基督徒的创造性的生活内容不可避免地应当包含如何对待世界及世界上的人和事。
可见,我们的此生的生命还需要这个世界作为展示的舞台,以展示我们是否能够脱离罪恶,以展示我们是否能够满足上帝的神圣期望,以展示我们是否能够配得上与神圣者同在。先秦中国的儒典《尚书》里也频频传达出如此信息:德配上帝者方可宾配上帝,方可在肉身之外活在上帝的身边。上帝需要基督徒“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哥林多前书》4章9节)在《多马福音》第56段耶稣说:“凡是曾对世界有所认识的,就已经发现了一具死尸;凡是已经发现死尸的,这世界配不上他”。尽管“这世界”是死尸是桥梁是实验室是筛子是斗兽场,尽管“这世界”本身不具有永恒意义,但是人们在这个可朽坏的世界上的态度和作为却决不是没有永恒意义的。世界靠着基督徒个人力量难以改变,但是每个基督徒的努力归向上帝和努力圣化世界的工作却决不是虚空的。这也就是儒家基督徒应当具有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世人生观。典外文献《腓力福音》的末尾说:“人若成为新房的儿子,便要接受光。人若不趁他仍在世上时接受它,就不能在另一个地方接受它。”《腓力福音》另一处又说:“如果他们在生的时候得不到救赎和永生的奥义,那么死后什么也得不到。”艾赛尼派的《耶稣福音·属灵的交通》说:“光明之子有福了,他在地上建立天国,他住于两者之中。”《路加福音》16章9节那个比喻也很形象:“我又告诉你们,要借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虽然“这世界”的钱财本身对于天国而言是无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义的”,但是人对待钱财的态度和作法却不是无用的和不义的。
至于具体地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约翰一书》2章所言是必须要注意的:“不要爱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人不可能完全不产生这些欲望,但是基督徒应当不受这些控制反而能够控制这些。孟子所说的“寡欲的大丈夫人格”也值得基督徒思考。所谓的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是无所作为无所追求,而是“富贵不能淫”,而是世界的物欲不能迷惑自己的心灵。基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太福音》16章26节;《马可福音》8章36节;《路加福音》9章25节)基督徒并非不需要财富和功名利禄和社会成功,但是合宜的态度是:永远不要让物欲笼罩住自己的内心和生命,永远要主宰物欲而不要成为物欲的奴隶。即使你是身价亿万、权倾朝野、万人景仰,也不要把你的心停留在这些上面,也不要把这些当成你的执迷的目标,也不要把这些看得高于你的活的生命,也不要忘记继续奔跑继续做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当做的事情。因为那些都是过去的固化的物化的存在。如果你过分在意物化的东西,你的心就会被其左右。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而不争。(《道德经》最末一段)这是“寡欲”和“无执”的正解。被功名利禄吞没心灵的人是可悲的,但是害怕谈论功名利禄的人更是软弱的。
儒家基督徒的人生观概括之就应当是“为而不执”:积极创造、努力发光、有所作为、功成身退。
关于教会论
真正得救者的存在是不会被局限于有形教会范围内的。传统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有形教会是教会过去历史上传福音的骨干力量。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形正在被改变。福音的传播正在日益小型化、个体化、自由化、多媒体化。圣礼在两三个信徒见证之下即可施行。
普世教会都正在经历信仰非体制化的考验。但是使徒彼得启发我们正确的办教会的态度是:
务要牧羊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彼得前书》5章2-4节)
老约翰的话“他必兴旺,我必衰微”更是启发我们,传道人应当以耶稣被接纳在日益增长的众人心中为乐而不应当以本教堂可以号召多少信徒为荣。存这样心态的传道人就不会对信仰非体制化趋势的冲击感到惶惶不安了。在这个趋势面前,教会的传道人只有更加增强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才可以适应今后教会所需。由于人类始终会存在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天然特性,同气相求的基督徒的团契活动会不断地继续存在着,故信仰非体制化并不值得过分忧虑。
信仰非体制化的过程事实上也是把始自使徒时代的三自精神实践在个体信徒身上的过程。信徒个体性的三自内涵是:1、自我省察,自我约束。2、亲自做工,自我实现。3、独自面对上帝寻求个体人生之路。
关于恩典论
人文主义耶稣信仰认为,“神圣恩典”仅仅是耶稣所见证的天国信息的第一步,耶稣所传递出的上帝心意最终落脚于对现世人生的鼓舞上,“因信称义”最终应当落实在追求结果子的“循道称义”上。关于神圣恩典的最准确的神学表达应该是:神圣恩典因为我们犯罪而预备,因为我们悔改和离开罪而降临,因为我们积极创造而更加丰富地彰显。离开悔改谈论恩典是本末倒置。因为神圣公义神圣恩典最后落脚在对于人类悔改的神圣期望上。我们相信,没有比按照上帝神性形象所造之人更合适的自由主体来展开对于上帝的神圣公义神圣恩典的肯定。由于上帝期望人类悔改,由于罪人的真相不是一切曾经犯罪之人而是不知悔改之人,故在《出埃及记》里上帝说追讨罪人的债直到三四代,与后来以西结先知所领受的“儿子不受父亲所吃葡萄的酸”的恩典道理也并不矛盾,耶稣在福音书里(《路加福音》11章48节)连带祖宗地谴责犹太人也是因为他们未能从祖宗的恶行那里回转而是“又证明又喜欢”那恶行,这正吻合了中国孔子所认为的那个道理:“过而不改,是为过也”。不悔改是无法谈论恩典的。
关于原罪论和预定论
解剖传统原罪论的时候我们需要四个理论步骤:
1、罪人真相。在上帝的永恒视野里,罪人的真正含义不是简单地指一切曾经犯罪之人而是指在罪中不知悔改之人。
2、义人真相。人人都难以做到一生完全不犯罪,义人称义的真相皆为悔改而行义。上帝所造的人性“甚好”的真相就在于有局限性却能够悔改。圣经表明亚当之后的人依然可以保有这种人性的“甚好”。
3、约拿定律(婴孩的罪义责任在没有成人前完全系于父辈大人,在成人后才取决于个人自己)。
4、以西结定律(人类的罪义责任:空间上各自承担,时间上后胜于前)。
由于我们澄清了义人和罪人的定义以及肯定了两大神圣定律的存在,我们就可以相信,只要个人在成年后悔改,就可以打破包括亚当在内的人类历代祖先在罪上对于个人的污染。无论是“罪性的原罪论”还是“归算的原罪论”都不能够成立。这样的对于原罪的一个谈论,由于它核心地强调悔改,故我们可以概括地命名为“悔改决定归算的原罪论”。宏观来看这个观点是“归算的原罪论”和“社会的原罪论”的一个综合。谈论这样一个原罪论应当是没有什么副作用的。
反对传统预定论,可以通过四大神学理论工具:“知行合一论”是逻辑基础,“预知预定合一论”是核心,“神人合作论”和“上帝主权从属于上帝主体论”是补充说明。
强调上帝的预定属于公义原则层面的预定以及上帝的预定伴随上帝的预知(是在逻辑上而非在时间上,上帝的预定基于上帝的预知)具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给信徒的道德生活带来强大动力,不给道德惰性留有任何余地:
上帝拣选一个人决不是像某些人间独裁者似的没有理由地随心所欲,而是缘于他预见到被拣选者的配得,所谓的“配得”不是此前个人行为的公义无瑕而是指此人生命的能够悔改。如果你是一个被拣选的得救者,你就一定能够活出悔改的生命,因为连拣选我们的上帝都相信我们能够悔改,并且远远地看见了我们的悔改;如果你试图证明自己的得救和被拣选,就只有在悔改的生命中持续不懈地显出凭据。在这天路历程上,实际上也存在着马太效应:你越有信心,你的脚步就越坚实;你越坚实地显出了凭据,你的信心就越充足。

关于鉴察论
上帝鉴察人间并且记载人间的义和不义:“惟天监下民,典厥义”。(《尚书·高宗肜日》)上帝的审判和人类生命展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神圣鉴察来实现的,此信仰必须被强调。传统上的眷顾论可以有此类内涵,但是被预定论干扰了。
耶稣明确教导人们说:“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天)父在暗中察看,必报答你。……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马太福音》6章4—6节)《旧约》也多次表达类似观念:“耶和华从天上观看。他看见一切的世人。从他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的居民。他是那造成他们众人心的,留意他们一切作为的。”(《诗篇》33篇13—15节)“神用权能治理万民,直到永远。他的眼睛鉴察列邦。”(《诗篇》66篇7节)“人算什么,你竟看他为大,将他放在心上,每早晨鉴察他,时刻试验他。”(《约伯记》7章17、18节)“因神鉴察直到地极,遍观普天之下。”(《约伯记》28章24节)“耶和华的眼目,无处不在。恶人善人,他都鉴察。”(《箴言》15章3节)“你若在一省之中见穷人受人欺压,并夺去公义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诧异。因有一位高过居高位的鉴察。在他们以上还有更高的。”(《传道书》5章8节)
希腊语《保罗启示录》(并非同名的科普特语灵智派经书《保罗启示录》)讲到审判时告诉读者,上帝的使者和上帝的灵在人间时时在向人们的良心呼喊,孟子所认为的人内在之浩然正气需要善加培养的说法是值得听取的:
有天使跑在灵魂前面宣布说:“主,请记念它的工作;我每天向你报告这灵魂的作为,它按你的审判而行。”同样,灵也说:“我是使人有生命的灵,在它之内居住和呼气;因我住在它身上的时候,不断感到振奋,它又按你的审判行事。”上帝的声音传来说:“因为这灵魂不曾令我伤心,我也不会叫它悲伤;又因为它有同情心,我也要同情它。因此,将它交给盟约天使米迦勒,让他领它到欢欣的乐园,在那里直至复活的日子,就得与众圣徒同作后嗣。”
……
天使跑在前面说:“主,大能的上帝,我是这灵魂的天使,我日夜向你报告它的作为〈他不照你的审判行事〉。请按你的审判处置它。”灵也同样说:“自它在世上受造那一刻开始,我便是住在它身上的灵,但它没有依照我的旨意行事。主,按你的审判裁决吧。”于是上帝的声音临到它说:“你所领受的都是美好的事物,但与之相称的果子,你结在哪里?在你和义人之间,我可曾有一天对你有不同的对待?难道我没有叫日头照在你身上,尤如照在义人身上一样?”可是灵魂保持缄默,因为它无话可说。又有声音传来说:“上帝的审判是公义的,他不偏待人。因为谁曾怜恤人,他将得怜恤;谁不曾怜恤人,上帝也不会怜恤他。”
《太上感应篇》类似地认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神明来裁决。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最终“算尽则死”,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
关于儒家基督徒及其他
1、儒家基督徒神学会不会颠覆基督徒的信仰?
答曰:首先声明目前没有什么现代的儒教神学。我所提出的儒家神学也是指儒家基督徒神学。
原罪教义直接和救恩论相联系,不错,但是承认罪从一人入了世界难道就等于接受奥古斯丁等人的说法了吗?接受罪的普遍性不等于接受人性已经成为罪性的说法。否定认为人性全然败坏之原罪论不等于否定我们都有罪。承认人人有罪,基督的赎罪就是人人都需要的了。我们也不能够说“只要好好行善悔改就行了,不需要基督信仰”,因为若无基督的道成肉身的对于真理的见证,我们凭什么断定“我们一旦悔改,我们的罪债就灰飞烟灭了”呢?而且没有信仰的善行和悔改普遍地缺乏持久的动力。
这样的儒家基督徒神学难道会颠覆我们的信仰吗?
2、重提儒家人格上帝是否在迎合基督教?
答曰:重提儒家人格上帝绝非迎合基督教。相反,是为了印证耶稣所讲的真理并且对传统西方神学核心两论有所批判。另一方面,儒家长期忽视人格上帝信仰,故此重提也是为了把传统中国文化导入基督信仰。儒家长期所不认识的上帝或人格天、未识之神,我们基督徒可以用耶稣的形象来告诉他们。当然,提出作为“儒家神学的二次重建”的“儒家基督徒神学”更绝非迎合儒家和中国文化,我所提出的儒家神学的新内圣追求不应当被理解混同于佛道内敛的修行。在我的儒家基督徒神学视野里,虽然接纳耶稣生平见证的儒学新内圣也首先应当向内寻求,但是它认为向内寻求到的只应当是生命的渴望张扬和渴望发光,一旦生命意识到此点后随即就应当终止在内心的停留而不能不走向心外现世的创造。唯有这样的内圣觉悟才可以无任何障碍地顺理成章地开出外王的行动,唯有接纳耶稣生平见证,才可以有动力有理由地把儒家的内圣外王彻底打通。实际上耶儒二者只能够是批判性的融合关系而非简单的混合关系,没有批判性就没有建设性。
3、是将基督教结合一些有用的儒家思想而处境化呢?还是让儒家结合有用的基督教思想而国际化?
答曰:两者可以兼顾。是一物的两面而已。现代意义上的儒家基督徒神学思想路径既要反对儒家的无神论色彩,又要纠西方传统神学之偏。关键在于西方神学核心两论是否有问题,如果你认为毫无问题,那么儒家基督徒神学路线就毫无必要。如果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问题?
4、中国既有的“和而不同”和“理一分殊”的理念,为何不能解决基督教在中国的信仰立场和真理标准的困境呢?
答曰:主要在于“理一分殊”的“理”是什么内涵。“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就是“理一分殊”。真理标准不解决,“和而不同”走向何方?真理标准不是因为各个宗教都有金规则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确认这些教训的真理属性或值得我们用生命追求的真理属性。所以我提出以耶统儒,以耶稣信仰统帅各大文明传统的思考。因为耶稣的死而复活提供了真理的可靠见证。而这一点在其他文明系统里没有可靠的完整的蕴含意义的记载。
5、儒家基督徒神学在今天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答曰:儒家基督徒神学在今天存在的主要价值实质上就在于纠偏。既纠中国文化背离先秦精华而对造物主上帝的久忘之偏,又纠西方传统主流神学和政治学的偏。特别是质疑传统神学的原罪论和预定论这二论。如果解决传统神学两论问题就会使得耶儒对话更加容易沟通。儒耶对话最终必然会出现耶儒融合。
6、真有儒家资本主义吗?
答曰:从儒家文化背景的确也可以进入资本主义,也就是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儒家思想宣扬仁政、仁义礼智信等等,并非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格格不入的,因为这些是可以超越出小农经济的,任何时代都需要。儒家中的伦理纲常、礼教具体内容当然有时代局限但是其精神可以超越时代,如同旧约律法。传统的科举制度已废除,自然鄙视商品经济的思想也会逐渐淡出。儒家思想中使人忠于家庭、尊敬长者,以及勤奋努力、俭朴自制、互相合作、人情浓厚等因素以及儒家思想带来的和睦和谐的发展环境,的确有益于带来资本的积累。当然也有不利于资本积累的因素。可以同清教资本主义伦理比较。近代东西方差异主要在于政治体制和误解误传之下的佛道宗教毒害。一旦人民有思想自由政治自由,明清时期资本主义一定不比西方差。
7、儒家讲的“圣人”只是在理想中的吧?
答曰:儒家讲的“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现实中当然有实例,放眼关注现实报道吧,有很多普通民众的事例让我们感动,他们多是小人物并不如德雷萨修女那么出名,但是我们基督徒面对他们应当自愧不如,他们把人身上的光发挥到了极致,至少在某一方面堪称圣人。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基督徒。什么给了非信徒追求行善的动力呢?乃是人作为人而非动物的这一本质,即人生命里上帝赋予的神性形象,这形象在亚当夏娃之后依然存在,虽然多数人模糊了。
8、儒耶对话最终必然会出现耶儒融合,耶儒融合如何跨越理论的鸿沟而进入实践呢?
答曰:目前我仅仅探索理论路径,理论成熟了才可能有更多的普通大众成为自由信仰的儒家基督徒而影响社会各方面。目前的儒家基督徒多是学术界人士。尚未具有普及性。需要时间。
9、儒家上古敬天信仰中的“天”、“上帝”是否能等同于基督教信仰中的人格性的上帝?
答曰: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中国古代“帝”的观念形成,应当视为源自远古对于人类造物主上帝的记忆。不应当以一个“炮制”说简单否定之。重要的是上帝信仰的内涵是否具有价值。当然基督教的上帝以耶稣的死而复活事件有力地见证了人类的真正造物主上帝形象。普通启示和特殊启示并不需要对立看待。中国文化里的“天”、“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表面上当然不是同一个位格的神,但是在内涵上又基本不矛盾,所以我以为最好的解释是:中国古人的上帝信仰是上古全人类对于独一造物主信仰的记忆在中国古人那里的留存,属于普通启示,需要耶稣的见证来确认这个上帝信仰的真理属性。然而,耶稣基督的福音由于传播解读过程的异化干扰,也需要更多普通启示的印证。
10、中国人有的地方家中若有亲人去世了,晚辈要跪拜死去的人,其中的跪拜死人和上坟祭祀与儒家的祭拜祖先有怎样的关系?又与基督教拜独一的真神信仰有矛盾吗?
答曰:远古的祭祖是在宗庙里祭祀与上帝同在的贤德祖先。今天的中国基督徒们就可以有很好的途径解决历史上利玛窦时期的“中国礼仪问题”:把古人祭祖的祈福和记念两个目的分割开来——由于耶稣的流血牺牲,至高上帝已经是人人可以独自亲近的,由于耶稣打开了人神之间的那道幔子,故可以用与时俱进的非宗教形式记念祖先,用个体祷告直接沟通上帝而不需要祖先作中介。这种解决方案的实质是认为,在耶稣降世之后的对任何个人的祭祀,所面临的不是反对与否的问题而是已经不必要的问题。任何的对于个人的祭祀只有革新为没有宗教性的记念一途。对于大量的民间信仰多可以取此现代儒家基督徒态度。
11、怎样处理儒家在性善的人性论与基督教信仰中的有原罪的人性论的矛盾?
答曰:关键是传统神学原罪论是否可取的问题,罪从一人进入世界是通过何种路径的问题。请关注《以西结书》18章的信息。我们可以谈论原罪,但是不一定非得接受传统神学的观点。在耶儒两家的人性论比较的问题上,应当注意能够对等地比较的时空只是在出伊甸园之后的人类社会。儒家讲性善论并非认为无所作为也可以成为圣人的,而是需要“修道”之“教”的。这就和强调悔改的儒家基督徒神学并不矛盾。耶儒两家都告诫我们,在现实世界里,需要不断努力向上追求才可以有好结果的期待,人生没有不劳而获和懈怠的理由。那种认为正眼看一看儒家的性善论会让我们基督徒变得肤浅和盲目乐观的观点,其实是另外一种盲从的肤浅。
12、耶儒对话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圣经中记载东方三博士朝拜圣婴,这是否说明异教文化和基督教的融合?
答曰:耶儒对话的目的一般以为是促进宗教理解和宗教和谐,但是我以为对话目标此外还在于为了使真理彰显并且发现互相需要之处,互相启发并且孕育出耶儒融合的人类文化新路径。一般的宗教对话目的是促进宗教理解和宗教和谐,但是耶儒对话在当今世界意义独特。具体原因是,一方面,儒家保守派由于文化自尊心而绝少意识到中国文化需要接纳耶稣,甚至排斥基督信仰的传播;另一方面,基督教新教由于深受加尔文原罪论预定论影响又绝少意识到二论的毒害性。
从基督徒角度看,儒耶比较研究的实质是展示普通启示与特殊启示的关系,对于真理的印证和见证的关系。从非基督徒角度看,儒耶对话的实质是东西方两大代表性文明系统的互相理解和互相传播。我期望对话的结果不是消灭文化多样性而是增进文化多样性,达到人类文明的和而不同之美好光景。
东方三博士朝拜圣婴在表面形式上不好明确说是异教文化和基督教的融合,但是在精神层面说明了,在任何文化处境里,凡是追求真理的人必然能够从种种迹象种种路径寻求到真理。任何文化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任何文化都需要基督信仰。真理可以有不同文化的看见方式。能够接纳耶稣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背景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基督徒不能够无视这个。这里涉及到对于真理的普通启示的印证和特殊启示的见证的关系。
13、上帝信仰应该建基于怎样的神学基础之上?
答曰:上帝信仰必须是人格的、具有神圣性的即可以超越死亡的、具有明确可靠的神圣性自证的。真正的人格上帝信仰一定会归结到基督信仰。
14、儒家基督徒路线是否就是基督徒爱好中国文化?耶儒对话里谁能够代表儒家和基督教?
答曰:儒家保守派由于文化自尊心而绝少意识到需要接纳耶稣,基督教新教由于深受加尔文预定论原罪论影响又绝少意识到二论的毒害性,今天的儒家基督徒神学路线,主要应当在上述二者方面持论做文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基督徒爱好中国文化”。目前无人能够垄断性地代表儒家,也更无人能够如此代表基督教,在今天的信仰非体制化的时代背景下,跨宗教的神学思想才可能出炉。儒家基督徒路线不需要儒耶两方面的同意才能够展开。所以不必追求避免两方面的冷眼。耶儒对话是文化层面的而非体制层面的。
15、据基督教发展史来看,它是从几次大的迫害中成长并壮大的,那么,基督教想要在中国的文化中发展成长,是否也必须与中国这种儒家为主流的文化有几次大的冲突才能真正的扎根于中国文化里并发展呢?
答曰:礼仪之争、太平天国、义和团、非基运动、文化大革命、21世纪初儒家复古派的一系列抵制基督教的动作(2006抵制圣诞节,2010抵制曲阜教堂等等),这些算不算“大的冲突”呢?
由于需要耶稣的见证来确认儒典上帝信仰的真理属性,也由于在耶稣基督的福音传播解读过程里有来自西方文化的异化干扰,因而基督徒也需要更多儒典普通启示的印证。故而有儒家基督徒神学思想路线。这条路线目前的意义我以为主要在于一为了纠西方神学之偏,二为了应对儒家复古派。
我赞同真理是应该不分国界的,但当圣经的教导和我们礼仪有矛盾之时应该去遵守哪个?是入乡随俗还是凭信心去行?
答曰:我主张按照精义来理解圣经的教导,也主张中国的礼仪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变革或移风易俗。需要尊重传统但是更重要的是变革传统,使得传统具有新活力。中国信徒不应该也不可能剥去一切外在的社会文化因素而单纯地去做空中基督徒,也不应该穿着中国儒家的旧外衣去做“和谐”基督徒。我现在所主张的儒家基督徒路径是对于传统的基督神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都有所批判的。也就是对东西方文化传统都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不批判西方神学就不能够充分彰显福音书里的真理信息,不革新儒家文化就不能够使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的更新活力。勇于追求真理和勇于爱中国民族中国文化,才能够走这条儒家基督徒路径。
16、儒家和基督教能够等于东西方文化吗?
答曰:中华民族是由众多的民族组成的,但是汉族文化和汉语事实上已经笼罩了中国主流文化界。文化特征需要看主流。当然西方文化也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小民族文化不为人注意的。习惯上基督教和儒家分别代表了西方欧洲和东方中国。在现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定位中国的文化,我以为应当着眼于发展视野,因为目前全球文化交流极其自由迅捷,各个传统文明系统都在互相影响其他系统。中国目前正在吸纳全球的东西,新文化正在酝酿中。代表传统中国的是儒家。目前无法说哪个是能够代表中国未来文化的文化(马列主义,儒家,基督教,自由主义可能都不会在心灵和文化领域独尊)。儒家和基督教的融合是一个对于未来的探索,未来效果如何有待观察和文化发展的检阅。
17、平衡耶儒关系会不会有失去真理原则之风险?
答曰:“儒家基督徒”的说法,是就文化意义上而言的,不是独立教派。以后我倒是希望出现“道家基督徒”、“佛家基督徒”。但是目前最容易最需要开拓的路径乃是儒家基督徒路径。在现实处境中“和而不同”是我对未来人类宗教前景的一个设想,在真理互相印证意义上追求“和”与基督徒在相信基督死而复活的见证上坚持“不同”,我以为就不会有因为平衡而失去真理原则之风险。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批判性地对待耶儒两家的传统资源,而非仅仅平衡它们。对于在中国大地上传扬福音的神学生而言,我希望传道人更加尊重信徒并且发挥他们的才智参与教会管理,三自是好的,但是必须注意更加亲民和注意更加细致的牧养工作。
18、耶儒各自的术语此前都不统一,如何能够耶儒对话呢?
答曰:耶儒对话不是宗教体制之间的对话而是学术层面的对话。耶儒对话的术语统一性的问题:交流多了语言工具就会自然稳定在一些都能够明白的语汇上,基础是相信全人类心同此理。
19、儒家基督徒神学会不会导致基督徒思想混乱,分帮结派?
答曰:改革宗的影响由来已久,以至于现在似乎只有它才是真理,很少有人意识到其毒害性,护教热忱也可以理解。大家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有理有据地探讨,但是由于神学思想的不同而至于信徒之间关系不和就是中了撒旦的诡计。
对于预定论,现在的改革宗人士也常常强调预定论不会导致人生命动力的消灭或因信废行,对此您有何回应?
答曰:对于个人生活而言敬虔是第一位的,敬虔高于神学。相信预定论不一定就必然导致什么后果,但是在心理上比较易于导向消极暗示。心里充满的就迟早会行出来。
如果拒绝预定论,是不是意味着选择阿米念的进路?
答曰:不一定。
关于原罪论,也不是改革宗一家独有。如果否定传统神学的原罪论,是否必然走向容许基督以外的救恩?
答曰:不是完全不应当提原罪论,而是需要谈论什么样的原罪论的问题。即如何解释亚当和人类的关系。不是不可以谈论原罪论,但是需要知道传统的奥古斯丁原罪论的确存在着逻辑困境和消极心理暗示。
对于稍有头脑的文化人,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即,在耶稣之前的人类以及尚未听闻耶稣福音的人类,他们的希望何在?我相信,基督以外没有拯救,但是请注意阅读《神学的觉悟》里的全息思想和真理见证论的基督论。基督没有降世之前的义人被救也完全是基督的拯救作为。良心发现是因信称义的古老形式。因为亘古存在的上帝所鉴察的对象不仅仅是以色列民族,也不仅仅是义人,而是天下万邦和万民。《诗篇》里这样的话很多。
20、为什么您对彼岸天堂和地狱采取避而不谈的方式?
答曰:过分关注彼岸会转移我们的生命注意力和主攻方向,所以,我对末世论的态度是不必过于关注过多谈论,只有恶人才会害怕末日,基督徒不必忧虑,只需要努力奔跑,走好自己脚下的每一步路。但是也不应当完全不谈彼岸。耶稣还以他的死而复活向人类证明,上帝记念、保存一切在爱上帝爱人类的实践中奉献自己生命的人,上帝保存一切创造性的生命果实,正如他曾明确说过的,宝贵的“麦子要收在仓里”(《马太福音》13章30节)。“义人必不被弃”这一真理被生动地证实和被充分地肯定,乃是一切创造性的道德实践的动力源泉。这也是基督教在和一切民族文化的对话过程中,需要拿出来的必不可少的一项。这种肯定,虽然不乏功利性的色彩(谁也不能够否认永恒生命乃是无价之大利),但却是任何积极价值观必需之基石。我们可以不关注创造性的价值如何被上帝保存的问题(比如天堂地狱、轮回转世等等),但是创造性的价值必定被保存这一信念必须得到肯定。
比如,关于轮回转世,重要的不是要确认我们的灵魂是早已存在了若干的世代并且有无数次的抉择机会被浪费掉,还是仅仅存在了一个世代并且只有这一次的抉择机会。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现在的生命地步解脱并且追求上升到永恒境界,即调整我们的生命方向归向上帝应当成为每一个觉醒之士当下立刻的行动。重要的是没有人此时当下愿意住易坏的房子或穿易坏的衣服。《圣经后典·以斯拉下》2章45节论义人的复活说:“这些人脱下了易朽的衣裳,穿上了不朽的衣裳。”[5]重要的是没有人不愿意永生,一旦人意识到就会立刻行动而不会耽延。重要的是,虽然上帝平素鉴察我们的时候不看外表而看内心但是上帝最终审判我们的时候却是看我们的行动而非意识,因为所有的内心争战的结果都会最终反映到行动上。重要的是,上帝审判我们的时候是看我们的后来的行动甚于早先的行动,因为以西结先知宣告过如此的神圣道理:先善后恶,神不计其前善;先恶后善,神不计其前恶。
21、对于圣经、大公会议、教义、教会传承这些传统的权威,您认为应当怎样看待?
答曰:圣经观需要注意启示对象化和人类理解启示的局限性,既要有所坚持又要有所宽容;任何大公会议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使徒统绪值得维护,因为其中表达了基本信仰内涵,但是不要被其局限;但是,奥古斯丁和加尔文、马丁·路德等等的教义就不能够和《使徒信经》放在一个层面上了。任何个人对上帝信息的理解都具有个体时代局限性,如果我们觉得有理就可以接受,如果觉得不可以接受就不接受。重要的事情不是相信什么神学,而是敬拜上帝。因为如果相信性善论就应当努力发光行出善,相信性恶论就应当努力警戒自己不要犯罪。
21、您如何看生态环保神学?
答曰:关于生态环保神学,应当注意不可以矫枉过正。虽然人类和万物都是被上帝所造,共有一个天父,但是,万物却是处于被人管理的地位上。不可以把人置于和万物等同的地步。不可把人物化。一方面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始终以对人的关爱来统帅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可以参考经文:
《诗篇》33章6节:诸天借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借他口中的气而成。
《诗篇》150章6节:凡有气息的,都要赞美耶和华。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箴言》8章31节:踊跃在他为人预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
《约伯记》34章14、15节:他若专心为己,将灵和气收归自己,凡有血气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归尘土。
《以赛亚书》42章5节:创造诸天,铺张穹苍,将地和地所出的一并铺开,赐气息给地上的众人,又赐灵性给行在其上之人的神耶和华,他如此说。

[1]实际上在艾儒略《三山论学》里论“天主隆生之意”时已经初步意识到了“真理见证论的基督论”:使下民耳目睹闻。天主妙体虽为实有,第无声无臭之至,非耳目可以睹闻。不降世,则下民虽信其有,犹以为高高在上,远而不相涉也。
[2]典外文献《西藏福音》记载:耶稣说:“当宇宙被造的时候,我的上帝的奇迹就开始了,它们在每一天、每时每刻都发生;无论是谁,凡是没有看见它们的,就会被剥夺生命中最美丽的恩赐。”《圣十二福音》:“地里长的玉米以及其他谷物,难道不是我肉体的精神变形吗?葡萄园中的葡萄和其他水果,难道不是我血液的精神变形吗?”
[3]灵智派的一支不信耶稣基督的曼达派(Mandaeans)的诗句竟然也说:“我寻找真理,她站在世界的边缘。”典外文献《尼哥底母福音·彼拉多行传》里彼拉多说:“难道地上就没有真理?”耶稣对彼拉多说:“你看那些在地上有权柄的,怎样审判那些述说真理的?”
[4]新天新地来临之前,无论是《启示录》还是典外文献,都认为需要经历一个“更新”的过程。典外文献《以诺一书》:“在那日,我要更新天,使它成为光中的祝福,直到永远。我〔也〕要更新地,使它成为人的祝福,我要使那些属我的被拣选者住在地上。罪人却不能再踏足于地上。”希腊语《保罗启示录》(并非同名的科普特语灵智派经书《保罗启示录》)却认为新天新地似乎并非今日的地球上的更新:“基督前来统治时,因着上帝的话,第一片大地将会消失,这应许之地便显现出来,它将如露水如云彩;接着永恒的君王主耶稣基督便会显现,他将与众圣徒同来,住在这地之上,统治他们一千年”。
[5]《圣经后典》,张久宣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8月第1版,第430页。犹太秘学经典《光辉之书》(Sefer ha Zohar)中有这样的描述:“若一个人未曾完成他来世的目的,至圣者将会将他连根拔起,并且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秧种他。”有些典外基督教文献认为,人类有轮回转世的可能性,而真正的得救者却不再轮回。典外文献《西藏福音》有段话可以被理解为“根本没有轮回”和“信仰上帝者将不再轮回”这两个意思:“就像父母对待他们的孩子一样,上帝也会在人死后根据他仁慈的法则来审判人类;他从不会通过引发他们的灵魂轮回,进入一个动物的身体而羞唇他们的孩子,他们也不会进入炼狱。”艾赛尼派《圣十二福音》37章的记述比较明显:“耶稣对大家说:那些经受很多苦难得救之人……不会死亡也不再会出生,因为死与生都不再掌控他。……阳光从东方一直照到西方,太阳从黑暗中升起,又落入黑暗中。人也是一样,一代又一代地循环着。当太阳从黑暗中走出时,那是它曾生活过的地方;当又回到黑暗时,那只是它小歇一阵,之后又会存在的。因此通过许多改变你就会变得出色,正如约伯的书中所云:‘我是一个流浪者,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从一座房子辗转到另一座,直到我来到永恒的城市和大厦。’”

继续阅读
 
中文圣经翻译史 研究文章

中文圣经翻译史

随着教会在世界各地方积极扩展,圣经同时被翻译成各种不同语言版本,让更多人能够研读,从中得到生命的亮光。据统计,全世界共有2261种不同语言的圣经译本(Versions)流传,其中还没有包括同一语言中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