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佳、徐亦猛编:《近代东亚国际视阈下的基督教教育与文化认同》(2019)

ChineseCS 新书出版评论4,195字数 1981阅读6分36秒阅读模式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9.04
定价:50 元
页数:179页
ISBN:978-7-309-14198-6/B.691
字数:186千字

总序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CSCC)成立于2012年3月。中心以复旦大学人文学科为平台,旨在依托本校深厚的人文学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我们知道,自明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华以后,欧洲和北美,即所谓“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文明展开了持久而深入的研究,历来称为“汉学”(Sinology)。近年来,中国学者为了与清代“汉学”相区分,又称其为“海外汉学”。在欧美,学者为了区别传统的“Sinology”,又主张把现代研究称为“China Studies”(中国学)。ICSCC旨在促进中国学者与海外汉学家在中华文明研究领域内的国际交流,推动双方之间的对话与融通。
历史上,欧美汉学家有自己的旨趣和领域,他们的方法和结论,常常别开生面,新论迭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以外的国际学者早已跨越障碍,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中国大陆的新一代学者也已经接续百年传统,回到国际学术界,与海外同行们频繁交流。但即便如此,海外汉学家和中国本土学者在很多方面,诸如文献整理、田野调查、新领域开拓以及方法论、世界观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海外学者所长,即为本土学者之短,反之亦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民族的文化,很难为另一种文化内的学者所理解。甚或是说: 外国人必不能以正确的方式看待“他者”的文明。这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在于用某种原教旨主义的方式堵塞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现实中,人们都不只是生活在单一的文化中。东海西海,圆颅方趾,文化的特殊性是相对的,人性的共通性才是绝对的。为了达成对中华文明的正确理解,显然还需要中外学者坐下来,用对话、讨论的方式作沟通与融合。无论如何,海外汉学家早已成为与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华人学者同样重要的研究群体,他们对于中华文明也有着独到的理解。“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本土学者加以重视,全单照收和简单排斥都是要不得的极端态度。
四百年前,明末“西学”翻译运动先驱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我们把明末的这句格言引申出来,作为中外学术交流中的“金科玉律”。中西方学者之间相互借鉴,即了解对方工作的真实意义和真正主张。立场不同,可阐发双方优长之学;视角各异,可兼收领域互补之效;观点针芒,实可在讨论之后达成更加充分的会通和融合。四百年来,明、清、民国的经学家、国学家,一直和欧美的传教士、外交官和“中国通”切磋学问,现代中国的儒学、佛学和道学,无一不是在与利玛窦、艾儒略、林乐知、李提摩太、李佳白、费正清、李约瑟等欧美学者的对话交流中,经过复杂的交互影响而形成的。离开了“西学”(Western Learning)和“汉学”(Sinology)的大背景,从徐光启、阮元的“新学”,到康有为、章太炎的“国学”,都不可理解。我们相信,学术领域此疆彼界的畛域之分,既不合理,也无可能。海外汉学(中国学)与中国本土学术并不冲突,所谓的主客之争,那种有你没我的势不两立,完全没有必要。
有鉴于此,ICSCC设立专项资金,面向海外,每年邀请国外优秀中青年学者访问复旦大学,与本校、上海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同行学者们充分交流。通过学术报告、小型工作坊、论文集和学术专著的编译出版等,构建访问学者与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体系,促进海外汉学家与中国本土学者之间的互动。中心邀请来访的海外学者与中国学者合作,将他们主持的工作坊论文,经过作者本人的修改、增订,或由编者整理、翻译,结集出版,即为“复旦中华文明研究专刊”系列。我们希望藉此工作,展现中外学者精诚合作的成果,以飨学界。

主编简介

司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涉及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其主要著作有《Circulation of English in China: Speakers, Historical Texts, and a New Linguistic Landscape》(《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者、历史文本及语言景观》,2009)、《近代中英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涉》(2016)等,曾在《近代史研究》、《宗教与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

徐亦猛,日本福冈女学院大学副教授,关西学院大学神学博士。2008 年4月起任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基督教研究所协力研究员,2013年4月起执教于日本福冈女学院大学。2016年2月至3月于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从事访问研究。其学术领域涉及中国宗教传播、比较宗教学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以1920 年为中心》(2010年)等。曾在《神学研究》、《日本神学》、《亚洲·基督教·多元性》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目前研究聚焦于中国特定区域的基督教接受等领域。

目录

李天纲 司佳 徐亦猛 前言 1

近代中国的外来宗教与文化认同

徐以骅:基督教神学教育中国化的回顾和展望 3
马敏、吴和林: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华中大学人文学科历史关系考述 11
段琦:1925—1930年间中国基督教徒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教育与国民性之探讨 ——以《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为例 33
杨卫华:民初基督教教育与中国基督教徒知识女性的身份建构(1912—1922)——以《女铎》为例 51
李天纲:中西书院与中体西用:民族主义还是世界主义 71

日本近代教育与国家主义

寺园喜基:日本基督教大学的战争责任及罪责告白 81
金丸裕一:中日战争时期有关中国的论述 ——神职人员眼中的他者镜像 92
渡边祐子:近代日本的形成与基督教学校——以明治学院与中国的关系为线索 110
徐亦猛:“二战”期间中日基督教教育比较 124

韩国近代西化教育中的身份认同

徐正敏:韩国的近代教育与基督教 ——宣教与近代思想的形成 141
王立诚:近代欧美新教传教士在韩办学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以文字为中心的考察 151
李惠源:基督教教育与韩国近代思想的塑造 ——以尹致昊与安昌浩的事例比较为中心 163

作者简介 179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