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英:《基督教在凉山彝区传播的历程及背景》(2019)

ChineseCS 新书出版评论7891字数 2327阅读7分45秒阅读模式

马林英:《基督教在凉山彝区传播的历程及背景:以美国浸礼宗传教士柯饶富团队经历为例》

《基督教在凉山彝区传播的历程及背景:以美国浸礼宗传教士柯饶富团队经历为例》主要以柯饶富团队从“二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1946~1951年)的5年间在中国,特别是在凉山彝族地区的传教经历为主线展开。当时传教还因为发生于这次中国抗日战争刚结束,局势动荡不安,这段经历也成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最后篇章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阅读、了解和分析这些传教士的亲历、见闻和记录,有助于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如实地了解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传教士在经历福音宣讲意义非凡的初愿和自我表现惊心动魄的磨炼时,同样也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大起大落的时局。凉山在当时仿佛是中国的“金三角”,鸦片无所不在,主宰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凡此种种,因而该书的视野不仅关注传教士们单调的生活琐事,更会由此细节观察近代西方基督教浸礼宗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浪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口述历史与文本记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一次跨文化的传教个案展演,以便观察当年中国的厚重历史及其背后真实的文化意义。

 

 马林英,彝族,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民族语文》《利氏学刊年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宗教研究》等期刊发表《凉山彝族服饰艺术与社会身份的文化意义探究》《主导与依附:凉山彝族父系制社会的母系文化特征研究》《凉山彝语亲属称谓性别意义探究》《凉山沙马宣抚司兴衰历程及分支现状论述》等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彝族妇女文化》《多维视角中的田野报告:彝区发展与变迁研究》《社会性别多样性研究:基于凉山彝族性别关系变迁考察》《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和《34载特殊使命:彝民团鲜为人知的战斗岁月》等十多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联合国性别与倡导基金项目、世界银行中国发展市场项目、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加拿大城市发展与规划基金项目、香港乐施会项目、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5项,参与14项;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奖、国家民委社科奖、成都市政府社科奖及全国民族语文翻译研究奖等十多项。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Liangshan Yi Region
作者:马林英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57112
装订方式:平装
版次:第1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语种:中文

 

前言
第一章 北美浸礼会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活动
第二章 传教士目睹动荡不安的中国时局
第三章 传教士的成都培训制度及生活
第四章 前往凉山彝族地区的经过
第五章 彝族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经历
第六章 彝族地区工作和生活的尾声
第七章 别无选择地离开中国
尾声 重返凉山的感慨
附录 相关机构及人物名称的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1995年,因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一个民族教育扶贫项目的需要,本书笔者马林英陪同香港爱福社会有限公司(Alpha Com-munities)成都办事处的负责人丁晓熊(Ursula Dieter),前往凉山州昭觉县竹核乡的瓦托、史洛、纽坡和瓦曲四村做教学点建设的需求评估。在当地乡村开展田野调查的日子里,彝族村民只要一见到这个德国女人,便奔走相告:“英国医生来了!英国医生来了!”出于职业的敏感,林英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思考——为什么在自己从小学习的课本里被称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外国传教士,却在偏远山村的彝族村民中对其身份的认同既不同于西方“传教士”自我认同,也不同于“帝国主义”他者建构,而是第三方的“医生”身份记忆,并且这种记忆超越时空和种族?基于这个并不简单的好奇,林英开始关注彝族村民记忆中曾经的“医生”——传教士们在凉山彝族地区的活动,并且自此展开了在国内外长达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走访当年在凉山工作过的传教士,与传教士共过事的彝人、汉人,以及前述三种人员的后裔和知情者交流;访谈当年的外国传教士;等等。
1996年,国际医疗服务机构(后更名为国际专业服务机构MSI Professional Services,简称“MSI”①)决定对凉山州昭觉县进行医疗卫生对口扶贫,派出了英国皇家医院护士长刘秀竹(台湾人,至今就职于该机构在凉山卫生学校的常设办公室)前往位于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学(当时为西南民族学院)学习彝族语言和文化。她来大陆前,曾由在凉山腹地工作过的英国传教士海恒博(James Broomhall)的女儿推荐其阅读过《彝族妇女文化》一书。该书系林英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献礼所著,1995年出版之际,被重访凉山故地的海恒博之女在新华书店购得。于是,刘医生经多方打听,由她的彝语老师引介,林英与她在成都见面。之后,林英通过文献检索、走访凉山知情人,掌握了关于海恒博一家的一些资料,并且逐渐产生了对他们的行为、思想以及他们与当地人的关系等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的念头。
那时,林英对基督教及他们的机构是否传教并无意识,只是之后出于对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注,所以与国际专业服务机构(MSI)的一些工作人员有了更多接触,不经意间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凉山彝族地区传教士在国外的信息。通过境内外双边资料的收集、整理,林英发现了中西文化在彝族地区互动与交流的许多珍贵痕迹。但是,当时囿于国内学术对传教士研究的保守,没有相对开放的学术环境和平台可供分享与交流,涉及传教士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史学领域。为了能够获得国内难以到手的境外传教士珍藏的宝贵资料,林英于2001年3月申请美国福特基金资助,并获得批准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第53届亚洲年会”上成功申办主持了“中西文化互动与交流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专题会议,并邀请到6个国家的学者前来分享他们对来华且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活动的研究成果,开展了较早的一次人类学与传教士对话的学术示范。该专题会议还有幸邀请到时任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著名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Stevan Harrell)做论坛评议人。其间,因需充实自己的论文《英国传教士海恒博对凉山昭觉彝区医药卫生的影响》①中相关信息,林英专程转道美国丹佛,对曾在凉山彝族地区工作过的传教士柯饶富(Ralph Covell)②先生做了为期一周的访谈。年逾八旬的柯饶富夫妇,除了回忆讲述他们在中国五年的传教经历外,还带林英去位于丹佛的基督教内地会资料室,查阅、复印好多关于凉山彝族的珍贵资料。之后,2002年和2003年,柯饶富夫妇分别两次再来成都旅游观光。其间,林英就相关问题两次再对他们夫妇做了深入细致的访谈。2009年起,林英邀约西南民族大学的于淑礼老师,参与基督教在凉山彝族地区传播研究的工作,由其承担英文资料的中文翻译。

继续阅读
 
《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2023) 新书出版

《国际汉学译丛》第1辑(2023)

目 录 中国哲学研究 米洛什·茨尔年斯基与中国哲学 [ 塞尔维亚] 伊利亚·马里奇 著 洪羽青 译 康德谟著:老子与道家 [ 法] 康德漠 著 胡 迅 译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闵明我评注龙华民《关于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